Travel is life. Life is travel! 最近寫什麼都像遊記 \囧/ 2005日本關西遊記、2007美國遊記完成!2008瑞士大冒險、2008法國冬遊與倫敦生活日記連載開始! 食譜與遊記地圖目錄請見Article Sets,留言請按文章底 comment。 歡迎轉貼連結,圖片&文章請勿任意轉錄。 All rights reserved.

Google
 
www.flickr.com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ansai Japan 2005.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ansai Japan 2005.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July 23,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Bye Bye Kyoto 再會了,京都!


Photo created by Tanis.

匆匆離開東福寺,我們回到京都車站拉麵小路吃午餐。

時值假日人潮洶湧,每家拉麵店前全部大排長龍,讓之前見慣小貓兩三隻空蕩無人景象的我們驚訝得幾乎下巴掉下來。

雖然討厭排隊但飯還是要吃,不得已找了家隊伍最短的麵店排下去(就是圖中這家),仍然等了30分鐘以上才獲准進入店內,和其他客人摩肩擦踵擠成一團吃麵。


吃完午餐,我們在京都車站內漫步,拍下對水晶堡壘的最後印象,可惜天氣不如抵達當天陽光燦爛,玻璃也都灰濛濛,跟我們要回台灣的不捨心情相同。


好喜歡這個城市,保存了日本最精粹美麗的傳統文化。

這裡時間流逝特別緩慢,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四季流轉間悠閒品味生活每一刻的風情。

短短13天我們只能浮光掠影地瞥見京都之美,並期待下一次邂逅。

再會了,京都!

(完)

相關遊記:
Day 13 Fujimi-inari & Tofukuji 伏見稻荷大社東福寺漫遊
Day 13 Fujimi-inari 伏見稻荷大社
Day 13 Mt. Inari Walk 伏見稻荷千本鳥居隧道
Day 13 Kaikoji 戒光寺
Day 13 Tofuji 東福寺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文章目錄

Wednesday, July 09,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Tofuji 東福寺


東福寺為藤原忠平於924年建造的氏寺,寺名取奈良二大寺東大寺、興福寺各一字,而命名為「東福寺」。

建寺後遭逢多次祝融,其中1319年和明治時代1881年二度大火,不僅大部分建築全毀,更燒毀高達15公尺巨大佛像,中世火災後重造佛像,明治時代則僅搶救出佛像左手部份;建物方面,三門(國寶)、東司(便所)、浴室、禅堂為中世時期建造,而現存本堂、方丈、庫裏則為明治時代大火後重建。

我們從稻荷山下來,又去了戒光寺,抵達東福寺已經時近中午。因為下午還要坐車去大阪關西國際機場,深怕時間來不及,於是只在院內隨意逛逛,沒有花錢去看通天橋和東司的古代尼地尿壺便所(拜觀料各要300日圓耶)。

閒逛徘徊時,正好遇見一身黑灰袈裟的僧人出現,連忙按下快門,袈裟顏色與寺廟背景還真是極端契合呀~


延伸閱讀:
Wikipedia-東福寺

Monday, July 07,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Kaikoji 戒光寺


從稻荷山步行而下後,因為拜觀費用相當高(入山300日圓,御殿再300日圓),我們沒有選擇頗富盛名供奉楊貴妃的泉湧寺主寺,轉而前往子院戒光寺觀看據說高達10公尺的佛像「丈六」。

小小子院空無一人,只有一具機器人形電話機鎮守庭院。

我們走入本堂,也是完全無人狀態寂靜一片。巨大佛像十分壯觀令人屏息,靜靜矗立於半黑暗廳堂後方,必須探頭探腦才勉強看的到光背頂端,微微香火晃動氣氛神秘。

我們在陰涼本堂內坐了一會兒略做歇息,始終不見住持或任何香客進入,只是兩旁各有放置老式軟墊長椅沙發,令人感覺平時應有許多老人聚集才是。

Monday, June 09,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Mt. Inari Walk 伏見稻荷千本鳥居隧道


從伏見稻荷大社後門走出,立時可見平緩登山石板步道,穿過無數朱紅鳥居,綿延不絕直通上山。


樹林下陽光耀眼,步道卻陰暗無光,千本鳥居排列極端密集簡直如同隧道一般,得依靠每隔一段懸掛燈籠方可行走,要不是時時有遊客經過,真有種一去無回人鬼殊途或時光隧道之感,也難怪電影藝伎回憶錄會特選此地作為女主角奔跑過場時光匆匆一景。

實際走入鳥居隧道感覺不若觀看那般陰森,鳥居遮蔽陽光涼風習習,由內而外從縫隙中窺看樹林灑落陽光特別燦爛;而一邊走更可以仔細觀察鳥居,每座皆註明何年何月何人或公司行號所供奉,或新或舊參雜一塊十分有趣。

稻荷山上鳥居隧道直延伸至山頂,但以本社至奧社一段最為壯觀,一般遊客也僅走到奧社參觀便折返。

奧社也十分有趣,比本社更多狐狸供奉,連御守都是白狐狸木雕,可惜比起鞍馬山天狗御守顯得粗製濫造,我們僅隨意看看並未購買。


穿過奧社向北,便是稻荷山登山步道,一路皆在鳥居隧道之中,感覺相當陰涼。爬到一半,我們發現原來鳥居便在山上大量製造,一排排上好漆的大中小鳥居,依大小分類排列懸掛晾乾,比起矗立道中的鳥居隧道有趣多了。


半山腰也有較小鳥居供奉處,想必是接近本社的鳥居隧道索價極高,較小商號負擔不起,只能買這種小鳥居供奉於較遠處,原來連宗教祭祀也有分地段看大小,不愧是庇蔭商業之神呀~ XD


相關遊記:
Day 13 Fujimi-inari & Tofukuji 伏見稻荷大社東福寺漫遊
Day 13 Fujimi-inari 伏見稻荷大社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Thursday, May 29,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Fujimi-inari 伏見稻荷大社


相信伏見稻荷大社的千本鳥居,佔領許多人的京都印象,尤其是「藝伎回憶錄」中女主角在鳥居山徑奔跑穿梭,由小孩變成大人的轉換一景。

如此超有名景點,為什麼最後一天才來訪?不為什麼,只是行程安排方便:P

當天我們一貫早起,去過京都車站安頓行李之後抵達伏見稻荷大社,參道空蕩無人更顯得社前大狐狸石像十分迷離,整排商店一家都還沒開,我們也就沒法品嚐所謂名物烤麻雀了(註一)~


社外雖然靜悄悄空無一人,社內卻相當熱鬧,朱白綠三色相互映襯的鮮明屋瓦頗具唐代風情,廣場上除了一些老年人香客外,更有穿著整齊的巫女們排排站好,不知在準備甚麼儀式祭典。


巫女們手捧看似毛巾之類物品,不久便有著袍帶冠的神官們依序從旁殿走出來淨手。

我們被發現拿著相機,隨即神官走來講了一串咕嚕嚕日文,總而言之就是告以不可拍照,看來和奈良春日大社制度相同;不過身為觀光客拍照就是生命,所以還是偷偷地拍囉~:P


神官們淨手完畢,巫女便整齊劃一回到旁殿。過了不久,整批隊伍包括穿著巫女神官(一律身著白上衣,女紅男水綠裙褲)與帶著冠帽身著錦袍的男女從裡面走出來,莊嚴肅穆進入正殿開始儀式;這是我第一次目睹日本神道祭祀儀式,也是首次聆聽真正的唐代雅樂樂器演奏!


雖然隔著鐵絲網看不太清楚神官們的動作,樂音依然清晰可聞;靜靜聆聽一陣子,就繼續往稻荷大社後方山徑漫步而去。

千本鳥居我們來了!


(註一)據說因為麻雀會偷吃稻穀,所以稻荷神社既然為保護商業農業,把「害鳥」抓來烤當作名產也相當理所當然了。

Wednesday, May 28,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3 Fujimi-inari & Tofukuji 伏見稻荷大社東福寺漫遊


行程:
(早)伏見稻荷大社→戒光寺→東福寺
(午)京都→大阪關西國際機場→台北

第13天,是我們關西京都之旅的最終日(這表示,喔耶我的遊記終於快寫完了!)

一早先拖行李去京都車站寄放,雖然多花點錢,但為了萬一早上出遊拖到時間來不及,也可以不必回K's House,直接從京都車站去關西機場。行李安頓完畢,我們搭上JR前往伏見稻荷大社。


圖說:去伏見稻荷大社一定要拍千本鳥居隧道呀~

Tuesday, May 06,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Kurashiki 倉敷

倉敷是我們這趟關西之行唯一沒有調查的地點。

會跑去倉敷原因其實很簡單,只不過是因為那天排定早上去姬路,下午不知道要去哪裡,於是台北自助旅行協會的大姐便建議我們找個和姬路順路、又有新幹線經過讓JR Pass最具經濟效益的地點,於是噹噹~就是倉敷了!

可是,2005年當時姬路倉敷那本散步地圖中譯本還沒上市(至少我們沒有找到),我日文閱讀能力也尚且低落,只靠著自助旅行協會圖書室日文旅遊書,實在沒法對於倉敷有深入了解,只知道是個交通方便又漂亮的地方,就這麼去了 XD



自從江戶時代初期幕府於倉敷設立代官所,倉敷便成為長久以來中国南部的物資集散地,倉敷川畔鶴形山南側一帶白壁屋敷與倉庫並立至今,於1979年被選為縣內重要傳統建築物保存地區,稱為「美觀地區」。

我們一出車站就沿著美觀地區路標漫步,不久便轉進一條充滿濃郁古老風情的街道,石板道路拱橋和垂柳,倉敷川中還有天鵝緩緩游動,景觀本身就色彩鮮艷一如正片,美得令人目不轉睛。

可惜我的相機持續閃爍不祥沒電燈號,果然才開始逛沒多久就完全宣告不治,只好放鬆心情開始專心用眼睛獵捕美景,順便當Tanis的模特兒(這我超不擅長 囧)。

倉敷拍回來照片雖少不過每張都很迷人!(哈哈~自賣自誇~)所以這篇遊記就不用太多文字騷擾照片啦~









延伸閱讀:
Wikipedia-倉敷市
倉敷美觀地區

Wednesday, March 12,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好古園 & 讚崎烏龍麵食記

好古園原為姬路城西御屋敷跡與武家屋敷跡,本多忠政時代(1618年)開始營建、榊原政岑更是與吉原大夫落籍居住於此,而後酒井家藩校設立於此,稱為「好古堂」,好古園之名由此而來。

現今好古園由9個池泉回游式日本庭園組成,佔地廣大約1萬坪,2004年姬路市百年紀念才開放參觀。

雖說好古園是西御屋敷跡地,但建築庭園完全重新建造,完全不見古意或歷史刻痕,在我們眼中只是許多個細心整理的精緻庭院罷了,既不是櫻花也非紅葉季節,綠油油一片逛起來甚無趣味。只有其中某個庭院一池淺水,鴨子有如吸塵器般仔細啃食青苔,緩緩漫步間頭始終半浸水中,相當逗趣。

大失所望逛完好古園後,我們回到姬路城前覓食。

只見大片空地矗立幾間名產商店和觀光專用餐廳,我們每間探頭探腦張望一陣,覺得看起來既貴又不好吃(團體觀光客專用餐廳能好吃到哪去?),便走回大手通往姬路車站方向碰碰運氣。

開啟觀光客模式到處亂看拍照,發現地面消防栓蓋配合姬路城「白鷺城」別名鑄有白鷺鷥紋樣十分雅緻,連忙相機喀喀拍下,忽然旁邊一塊「讚岐うどん」招牌吸引了我的目光。

我們在日本關西地區亂跑亂逛好幾天,還沒吃過美味烏龍麵呢(前幾天飢餓難耐之下,倒是在京都五条河原町吃了一家連鎖烏龍麵,完全是地雷超難吃 囧)假設料理東西軍節目內容有75%可以相信,那寫了「讚岐」字樣的烏龍麵店應該沒問題吧~立刻拉著Tanis衝進去。

一進入店內,看到顧客衣著平常,男女老少似乎都是本地人,心就放下了一半,本地顧客天天要光顧總不會選難吃的店吧~不過姬路畢竟是觀光業極端發達的城市,老闆娘自動送上日文和附有圖片的英文菜單供我們挑選菜色。

每道烏龍麵看起來都很好吃,我們猶豫良久。姬路相較於京都而言物價並不高,而且已經在日本倒數第二天,我們不想繼續兩個人每餐預算共1300円內省吃儉用(早餐都更省吃便利商店或超市,加上這餐其實是Tanis付帳我根本不記得多少錢 XD 但印象中真的不貴),於是健行後總是胃口特別好的我選了附飯的豆皮烏龍麵定食,Tanis則點了熱湯烏龍。

喝茶休息之間,豆皮烏龍定食很快便送上了桌,高湯蔥末香氣撲鼻,漬物色彩鮮艷相當討喜,烏龍麵嚼勁十足,米飯很有日本米的感覺充滿香氣與彈性;整套定食乍看之下份量很大,但每道菜餚搭配均衡恰到好處,日式高湯清香爽口,吃起來十分開心。

Tanis的熱湯烏龍送上來,滿滿一桶烏龍麵泡在熱麵水中賣相有點嚇人,不過事實證明麵條熱呼呼非常香Q有嚼勁(據說是烏龍麵行家最愛),撈起來搭配蔥末薑泥日式醬油,十分爽口。

熱湯烏龍大份量對於超愛吃麵的Tanis而言根本就是小意思。撈完麵條,我們發現麵桶底部其實墊高了約三分之一不如想像中深哪 XD 不過還是相當飽足。

吃完美食心情好,我們繼續往姬路車站漫步,準備搭車前往倉敷。


相關遊記:
Day 12 Himeji & Kurashiki 姬路&倉敷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中外曲輪 & 三の丸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菱の門內 & 西の丸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油壁 & 大天守

其他日本關西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好古園

Thursday, March 06,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油壁 & 大天守

通往はの門的緩上坡

出了化妝櫓一旁便是通往はの門的緩上坡,算是姬路城必拍景點之一,防火耐鐵砲的白漆喰総塗籠造白壁黑瓦土牆點綴長形箭孔火槍孔與三角形鐵砲孔十分別緻。

這條徑道正對著西小天守,據說有讓敵軍誤以為天守閣就在眼前的錯覺,衝上去的話はの門門扉上方則有落石機關(通常也有淋滾水之類的攻擊),是繼菱の門後第二道重要防衛設施。

穿過はの門後眼前只見四周都是高大石牆,窄小空間頗有壓迫感,且周圍門櫓並非走道型態,建得特別寬敞適合藏匿大量士兵,牆上則處處可見統砲孔和落石熱湯機關,想必很容易從門櫓上猛力攻擊下方穿越的人,完美設計之血戰區域。

四下一片寂靜十分安祥平和,但想像若被圍困此處我們仍不寒而慄,連忙順著唯一的出路向右轉,在窄徑上走了一小段才看到寬闊空曠的備前丸。

從備前丸望向大天守與西小天守

備前丸為建城初期城主府邸所在,池田輝政即居住於此,本多忠政時代城主家族則居住於三之丸武藏野御殿,其後歷代城主更是外遷到中曲輪橋門内西屋敷居住(承平時代果然不需考慮敵軍攻打的危險呀),最有名的便是德川吉宗時代城主榊原政岑和吉原高尾太夫相戀,高尾大夫從良落籍後二人便恩恩愛愛同住於西屋敷現在好古園一帶。

備前丸完全是一片空地,僅南側邊緣零星點綴數棵樹木,從備前丸仰望大天守十分壯觀,超高石牆相形之下路人感覺起來相當渺小。屋頂兩端翹起的鯉魚在菱之門等其他建物屋頂上也不時可見,特色十足。我們在空蕩蕩備前丸漫步一會兒順便眺望姬路市景,便又依照動線指示,走回はの門附近的斜坡小徑,穿過にの門往更高一層而去。

大天守近觀。Photo created by Freakland - フリークランド,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穿過にの門右轉又是一座城櫓環繞的小院落,抬頭仰望東側可見三層型態的乾小天守與西小天守矗立眼前。

姬路城向來有迷宮之城的稱號,以複雜曲折道路通往內部天守設計,且各城櫓除了屋頂裝飾與瓦頭家紋些許不同外(戰場一片混亂應該沒法看這麼仔細吧?)皆白壁黑瓦極端相似,讓敵軍即使攻入內部也容易迷路難以互相聯絡。轉來轉去走到這邊我們已經開始頭昏眼花,很能想像不熟悉城內構造的士兵難辨方向,弄不清東西南北四下亂竄的場景。

姬路城油壁。Photo created by beggs,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穿過下一道門繼續向內漫步,進入腰曲輪便可以看到城內唯一非白壁黑瓦的油壁聳立於城櫓之間。

油壁相當醒目,土色高牆約二層樓高,側面還可以看到牆內木頭支架構造,似乎是殘留部份的切面狀態,和我們在金澤武家屋敷看到土牆展示十分類似,但高度足足多了一倍有餘。關於此姬路城中與眾不同的突兀油壁由來說法紛多,其中一種是說油壁為豐臣秀吉時代築城遺跡,用泥沙米汁混和擣實建造而成,才會與其他城牆顏色不同。

由於姬路城建造過程漫長,經歷多位城主各出身不同家族,因此各城樓瓦頭也依建造時期燒製不同家徽紋飾,比如說池田氏揚羽蝶紋、羽柴(豊臣)氏桐紋、本多氏三つ葉葵紋等。參觀城樓要一一辨認瓦頭花紋既不方便又很危險(低一點的還是看得到啦~),腰曲輪油壁附近有一道牆鑲嵌各種家紋瓦頭,供觀光客欣賞順便拍拍紀念照。

大天守眺望三の丸廣場,屋瓦有翹鯉魚裝飾。Photo created by _faz,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我們從菱の門入城轉來轉去已經走了超過1小時,終於抵達大天守入口。

國寶大天守是姬路城參觀的高潮,佔地廣大高達五層的壯闊建築物,遠觀近看都十分壯觀,很難想像是四五百年前沒有機械器具,單純使用人力獸力一石一木從遠處運來搭建而成。

大天守不僅外表壯麗,進入內部也感覺十分寬敞,不像我們之前參觀的彥根城天守閣空間狹窄出入困難,一不小心就會撞到頭或從陡峭樓梯摔落(那時候下樓梯我真的很怕)。姬路城大天守走道寬大光線明亮,樓梯也還算坡度正常,寬階梯中央更架了鐵製扶手(畢竟觀光客不若武士忍者身手矯捷),同時也方便動線規劃,上下樓梯的人不會撞在一起,整體而言好走太多了。

天守閣頂層。Photo created by neco,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由於參觀動線之故,我們從大天守二樓進入,一路向上攀爬。牆上除了鐵砲火槍箭孔之外,也有許多落石熱湯機關,一一標示有些還有玻璃覆蓋讓參觀者向下透視,十分有趣。由於姬路城大天守位於姬路最高點,從各面許多大窗戶更可以向外眺望360度姬路市景,眺望三の丸廣場大手通方向幾乎可以看到火車站,視野超廣光是走過就相當享受。屋瓦上則常見翹鯉魚裝飾,從天守閣內近看根本是海豚尺寸,十分驚人呀~

內部也展示大量刀劍火槍以及歷代武士盔甲,感覺起來是相當珍貴的日本中近世戰爭史料,不過基於對這些武器不甚了解,還不如展示女性服飾小掛腰帶十二單衣更吸引我哪~(雖然戰略用途的天守閣放這種展示品似乎不太搭調,不過化妝櫓也沒展示衣裳呀 Orz)

也許是時間尚早,觀光客並不太多,逛起來十分輕鬆愜意。我們沿著動線一層層轉圈參觀攀爬,頭昏腦脹終於爬到大天守頂層,卻意外發現大批人潮(中老年人居多),雖然周圍遠眺景觀極佳,大家卻都面朝中央奇妙神龕賽錢箱坐著休息,爬樓梯大概真的太累了吧 XD

大天守底層緊急出口。Photo created by neco,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上面擠滿中老年人,我們沒地方坐,也不好意思跑到他們前面端詳神龕,只得四周轉轉欣賞風景順便喘息一下,就又順著動線下樓了。

因為每層都已經仔細逛過,雖然也有看到姬路城模型但並沒有很吸引人,下樓速度就相當快,迅速到了大天守最底層,面積最大的一層但沒有窗戶相當黑暗,要支撐整個天守閣的梁柱極端粗大,尺寸十分驚人。

因為大天守以戰國時代工程技術而言仍嫌過於浩大無法應付,地基下陷加上年久失修梁柱腐蝕,至江戶時代便已向東傾斜十分嚴重(日本的比薩斜塔?:P),明治時代花費國庫九萬三千円將天守扶正,昭和時代分別在二次大戰前後將建築物全面解體,徹底整修姬路城更是花費超過十億円!

其中相當有趣的是,為了找尋代替蟲蝕腐爛嚴重的西大柱,需要足夠巨大形狀又合適的檜木,兵庫縣笠形神社境內檜木雖大但頂端彎曲,尋覓多年1959年終於在岐阜縣找到一棵巨檜極端完美合適,卻因為過於巨大而在使用森林鐵道運送下山途中折斷!最後只好使用兵庫縣笠形神社境內檜木的下半截,二棵連接合併,結果和原本西大柱的作法完全相同 XD

Photo created by MShades,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出了大天守,北側鹽櫓一帶為儲存米鹽飲水糧食之地。

我們從腰曲輪東側への門繞出,向前走若穿過右手邊井郭櫓可以回到備前丸,左手邊帶の櫓後則是腹切丸,小巧院落中央大樹聳立寂靜無人。腹切丸雖然名稱似乎是給城主武士切腹用地,但實際上從未做此用途,僅用來處決人犯罷了。此外則是一座又一座白壁黑瓦院落,老實說看了3小時幾乎一模一樣的建築,雖然是世界遺產兼日本國寶還是挺膩。

時近中午,我們手上姬路城好古園共通券只用了一半,便迅速穿越ぬの門和るの門回到三國堀,再穿越菱の門到三の丸廣場,往姬路城西南的好古園漫步而去。


延伸閱讀:
Wikipedia-姬路城
姬路城寫真
姬路城達人 有極端清楚標示和介紹的姬路城地圖


相關遊記:
Day 12 Himeji & Kurashiki 姬路&倉敷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中外曲輪 & 三の丸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菱の門內 & 西の丸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Tuesday, February 26,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菱の門內 & 西の丸

姬路城菱之門

基於彥根城和樂樂園參觀經驗相當不錯,我們這次也買了姬路城與好古園共通門票720円。

繞過姬路城受付(管理事務所),馬上便望見白壁黑瓦色彩鮮明的菱の門(註一),原為伏見城城門後來移建於此,映襯黃土地面與老松姿態萬千,分外感覺十分艷麗,充滿桃山江戶時代風情。菱の門厚重木門板顏色深沈,門上附有巨大鐵閂與木門閂,一旁城樓長形箭孔與三角形統砲孔鮮明可見,除了濃厚歷史感外,也令人深深感受此城以戰略目的建造的初衷。

穿越菱の門便可見呈正方形的廣大人工水池三國堀,由於位於菱の門內重要戰略位置,也是為了阻止敵軍輕易爬上城牆,逼迫他們穿越下一道防護城門いの門的必要設施。

ろの門

穿越いの門便是二の丸,目前雖然是一片綠地,但當初建造的設計是作為小型作戰空間,可以將前後狹小通道堵住,圍困敵軍而建。我們依照參觀動線沿著二の丸左側ろの門進入西之丸,千姬以十萬石嫁妝建造居所的地點。

當初千姬居住的西の丸內中書丸(天樹院丸)和三の丸的武藏野御殿都已經消失殆盡,西の丸為一片綠地狀態,難以想像當初繁華萬分人生鼎盛景象,但西側高高聳立的白壁黑瓦渡櫓城樓,仍讓人稍稍感受戰國時代住在城內堅壁環繞的感覺。

參觀動線引導從西の丸西側渡櫓進入,我們依照指示脫鞋並拿塑膠袋拎在手中,光腳更能感受木頭地板的光滑潤澤。沿著渡櫓漫步,轉個彎便是西の丸長局(百間廊下)。

西の丸長局也是當初以千姬嫁妝建造的建築,主要是給侍女居住的樓閣,總長度超過300公尺!身為二代將軍愛女想必侍女眾多(再嫁嫁妝都有十萬石了,侍女還會少嗎?),分別伺候梳妝打扮織布印染裁衣縫紉,才會需要百間之多的侍女房間吧~

長局內空間以400年前建築眼光而言異常寬敞,外側為約2.5公尺寬的走廊,即使拖著寬大十二單衣二人並行應該也不會嫌擠,粗大實木梁柱顏色深沈,木地板觸腳滑潤,牆上接連不斷的窗戶甚大,雖然仍有木條防禦阻隔,但通風採光十分良好;內側則隔成一間間獨立房間,某些房間還擺了衣箱或和式衣架之類生活用品,雖然不如一般御殿建築華麗氣派,但也並不十分狹窄,搞不好還比現代東京某些便宜公寓來得寬敞呢~

化妝櫓

西の丸長局底端是二層樓高的化妝櫓,樓上為寬敞御殿型態建築,據說是千姬每天早晨前往西の丸長局遙拜男山後休息之所,也是化妝用的房間而稱為化妝櫓,近代整修工程甚至還有發現化妝品殘跡呢~現在內部擺設千姬與侍女玩貝殼遊戲的蠟像,相當有趣。

我們從化妝櫓的寬敞樓梯下樓,探頭探腦張望一番,發現樓下也有相當大的房間,不知當年是做何種用途。


(註一)姬路城國寶包括大天守、東小天守、西小天守、乾小天守、い・ろ・は・にの渡櫓等8棟,其餘列為重要文化財的實在太多(共74項)我就不一一贅述,反正提到的內部城樓建物幾乎無一不是 XD


相關遊記:
Day 12 Himeji & Kurashiki 姬路&倉敷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中外曲輪 & 三の丸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Wikipedia-姬路城
姬路城寫真
姬路城達人 有極端清楚標示和介紹的姬路城地圖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Himeji Castle 姬路城中外曲輪 & 三の丸

Photo created by 663highland, used under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我們照例帶著前夜回旅館前購買的麵包,順路去便利商店買盒裝牛奶咖啡,一早便跑去搭乘新幹線,越過大阪直接衝往姬路,不到1小時就抵達目的地;新幹線選對車真的超級快,在車上吃完早餐想睡個覺都來不及 XD

抵達姬路,由於地圖顯示姬路城離車站不甚遠,我們便放慢腳步走路前往。姬路市區相當新穎時髦,車站前大手通六線道大路直通姬路城,還外加寬廣人行道(行道樹非常漂亮!)走起來十分舒服,沒多久我們就遙遙望見白色城樓聳立在一團綠油油樹林之上。

姬路城創建於南北朝時代(1346年),為日本僅存12座江戶前建造便附有天守的城郭,與松本城、彦根城、犬山城並稱日本國寶四城,甚至更因其美麗純白漆城牆而得了「白鷺城」之美名,有日本第一名城稱號,也是日本最早(1993)榮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建築。

南北朝武將赤松貞範(1306-1374)1346年於姬山築城,而後室町時代嘉吉之亂(1441)之時姬路城一度為山名家所奪,應仁之亂(1467-1477)時赤松家趁亂將城池奪回。

16世紀前半以御着城為中心的赤松家支族小寺氏勢力漸長,其被官黑田隆重於姬路城建造居所,依照姬山山勢建造成中世城郭型態。天正元年(1573)黑田氏受命擔任代理城主,並得以由重隆之子職隆與孫子孝高世襲。1576年播磨國內織田氏與毛利氏勢力對立,情勢緊張激戰連連,最後由織田方勝利,侍奉毛利家的小寺氏因此沒落,而黑田孝高則因早與信長麾下羽柴秀吉有所聯絡,便順理成章轉侍秀吉。

1580年黑田孝高將自己居住的姬路城獻給秀吉,於是秀吉便將姬路城大幅改建為近世城郭型態,採用當時流行的三層天守與石牆環繞,城南側佔地廣大的城下町便同時形成,原本彎曲的山陽道亦改為直接穿過城下町,奠定了姬路城播磨國中心的地位。

1582年秀吉討伐明智光秀得勝,為統一天下便於1583年舉兵遷往大阪城,其後城主一職輾轉由弟弟羽柴秀長、家臣木下家定接手,1601年池田輝政因關之原合戰戰功彪炳受封52萬石播磨一国支配入城,花費8年將姬路城更進一步整修擴張。

姫路城鳥瞰圖 from Wikipedia-姬路城

江戶時代初期,繼任城主池田光政以年幼不適任要地為由轉封他處,另封15萬石大名本多忠政為城主,而後1618年二代將軍德川秀忠之女千姬下嫁本多忠刻,陪嫁鉅額嫁妝高達10萬石,用來建造西の丸居所,姬路城現今留存之全貌於是完成。但其後由於15萬石俸祿實在難以維持壯闊豪華的姬路城池,城主之職一再易手。

幕府末期,姬路城主酒井忠惇為幕府方人馬,受到朝敵岡山藩與龍野藩軍隊1,500人包圍,並有混雜實彈的空砲威嚇,其中一發命中城西南福中門。守軍認為總攻擊終將難以避免,加上攝津國富商北風正造獻上15萬兩,最後家老決定開城,因而避免攻防戰造成城郭損害燒毀。

二次世界大戰時,姬路城白漆城牆極端醒目,且因為作為陸軍基地,是美軍轟炸主要目標。1945年7月3日姬路大空襲,城內雖也受到轟炸,但僅有本城跡中中學校舍燒毀,2發擊中西之丸的炸彈居然沒有爆炸,擊中大天守的燒夷彈也是未爆彈,古城因此奇蹟似地保存下來。據說轟炸次日,姬路居民從防空洞走出來,看到潔白姬路城聳立在一片灰燼焦土之上,不禁熱淚盈眶。因為幕末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逃過戰火肆虐,姬路城便有「不戰之城」稱號,現代人也才能欣賞到如此完整保存的美麗城池,不像金澤城那般燒個精光十分可惜。

三之丸廣場眺望姬路城,created by Takobou, used under GNU Free Documentation License.

看起來不遠,但實際上我們還是走了4個大街區約1公里路程,才抵達姬路城前巨大三叉路口(腳力不佳的人可能要多考慮一下)。

穿越路口與護城河便進入姬路城內曲輪(註一)範圍,以往屬於城主家族居住與政務使用的區域,除了國寶姬路城開放參觀外,並設立市立動物園與美術館等公共設施,三の丸也開放為廣場。日本似乎有頗多古城以此種方法保存(如:彥根城和金澤城),結合觀光景點與市民休閒去處作法相當不錯。

穿越護城河與大手門,偌大三の丸廣場展現眼前,姬路城天守遙遙聳立,映襯藍天更顯氣勢非凡。此時陽光甚強,且入城後忽然覺得距離特別遙遠(城太大了嗎?Orz),我們與其他數名觀光客沿著廣場西側道路緩緩前進,走到位於廣場北端的姬路城管理事務所購票入場。


(註一)曲輪是指城池以天守為中心,周圍同心圓擴張的結構。姬路城內曲輪約是目前姬路城護城河內的範圍,中曲輪約南到大手前,為侍屋敷家臣居地,外曲輪則延伸至現今姬路車站一帶,為下級武士與町人居住地帶,仍保留相當古意地名,如鍛冶町、呉服町、綿町、米屋町、塩町、魚町等。


延伸閱讀
Wikipedia-姬路城
姬路城寫真
姬路城達人 有極端清楚標示和介紹的姬路城地圖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Monday, January 21,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2 Himeji & Kurashiki 姬路&倉敷

倉敷川畔美觀地區(嗯,美觀是地名喔XD)

早上:京都→姬路
下午:倉敷→京都


這天我們起了個大清早,越過大阪直接衝往號稱日本第一名城姬路城(註一),搭乘新幹線轉眼就到了。

下午的行程原本在有馬溫泉和倉敷之間猶豫,但由於持有JR Kansai Pass,便盡量挑選新幹線能到達的城市,節省時間並發揮最大經濟效益。

而且,倉敷果然美不勝收!



(註一)日本國寶四城:姫路城、松本城、彦根城、犬山城。

其他日本遊記請見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Wikipedia-姬路城
Wikipedia-倉敷美觀地區
倉敷吉備之旅
倉敷觀光Website

Tuesday, January 08,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Map of Day11 Kurama&Kibune 鞍馬貴船探險地圖


View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Kurama& Kibune 鞍馬貴船 in a larger map

鞍馬和貴船真的非常值得一遊!

也許可以和下鴨神社、賀茂神社安排在同一天順路前往,有點趕路就是了(行程與地圖請見:Kansai, Japan: Future Travel Plan Shimogamo-jinja & Kamigamo-jinja 下鴨神社與上賀茂神社旅遊計畫)Tanis 和我都很想找機會再去玩。

至於詩仙堂曼殊院一帶,親身體驗後就不是那麼推薦了 囧

行程:
(早)詩仙堂→曼殊院
(午)鞍馬站→魔王瀑布→由岐神社→鞍馬寺本殿金堂→義經堂→木根道→奧之魔王殿→貴船神社→貴船神社奧宮→貴船站
(晚)永遠的祇園&八坂神社 XD

相關遊記: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奧之魔王殿
Day 11 Kibune 貴船
Day 11 Kibune-jinja 貴船神社
Day 11 Back to Kyoto & Yasaca-jinja 夜遊八坂神社&再訪山口西店食記

相關地圖:
Map of Day 01 Around Kyoto Station
日本關西第一天‧環繞洛中京都車站周邊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2 Kitanotenmangu to Nijo-Jo
日本關西第二天‧北野天滿宮至二条城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3 Kiyomizudera Walk
日本關西第三天‧清水寺青蓮院門跡漫步

Map of Day 04 Heianjingu to Ginkaguji Walk
日本關西第四天‧平安神宮、哲學之道與銀閣寺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5 Ohara 日本關西第五天‧大原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6 Arashiyama
日本關西第六天‧金閣寺嵐山嵯峨野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7 Kanazawa 金澤漫遊地圖
Map of Day 08 Uij & Nara 宇治奈良漫遊地圖
Map of Day 09 Hikone 長浜彥根漫步地圖
Map of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冒險地圖

Monday, January 07, 2008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Back to Kyoto & Yasaca-jinja 夜遊八坂神社&再訪山口西店食記

八坂神社舞殿

回到京都市區已近晚餐時分,我們再度造訪便宜美味的山口西店。

老闆一家對於不會講日語還敢厚臉皮闖入的我們,似乎已經做好充分的應變措施討論。一拉開拉門,老闆娘就露出親切但有點尷尬的笑容,招呼我們坐入吧台對面的榻榻米席,迅速拉了一位會講一點點英語的年輕男生來幫我們點菜,自己閃到別桌去了。

雖然自學日文計畫在背誦五十音階段就失敗收場,但其實我也不是連日文單字詞彙都完全一竅不通,身為電視冠軍和料理東西軍忠實觀眾多年,各種食物的日文發音(還有歡迎光臨、我回來了、開動了、謝謝招待等片語)連我受日本教育的阿公阿嬤都稱讚十分標準。只是面對全店平假名菜單無一漢字狀態,實在是連「手指日本」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可愛羞澀的年輕男生熱情協助,但是英文頗破,只能說出it's a kind of fish之類的模糊敘述,於是我們就在吧台內老闆與女兒紛紛提詞協助下,男生猜英文我猜日文,大家一起開心玩了一場菜單大猜謎(例如:squid vs イカ),完全不會日文的Tanis只有觀戰的份。最後我們點了念念不忘的美味招牌鐵火丼、烏賊天婦羅、某種白肉魚天婦羅(魚名在翻譯猜謎中遺失了 囧 印象中很類似鰻魚)和白飯一碗分食,在自助旅行拮据預算中獲得最大的滿足。

酒足飯飽,我拿出相機問老闆娘是否可以照相,但顯然該句日文文法錯誤嚴重,老闆娘誤以為我們想請她幫忙拍照,結果發現我們想要跟她拍照,表情半尷尬半是受寵若驚 XD。

離開山口西店,我們往祇園方向閒逛。細雨綿綿,路上仍然不易瞥見藝伎身影,遙遙望見八坂神社點著亮晃晃燈籠,便漫步而去。

時近祇園祭,夜間八坂神社燈籠全亮,映襯神社建築與樹林深處幽幽鬱鬱,神秘之中風情萬種,與白天的華麗氣派大不相同。

我們在神社境內悠閒散步,發現前幾日才造訪過的大原也納奉了整排「大原女家」燈籠。望著一排排點亮的燈籠心癢難搔,硬是要從已經拍滿的記憶卡中擠出一點空間拍照。逛到舞殿能舞台,隱約瞧見打了昏黃微光的舞台中央,有二位高挑修長男子一面談話一面走下舞台,似乎方才為了演出排練呢~


相關文章: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奧之魔王殿
Day 11 Kibune 貴船
Day 11 Kibune-jinja 貴船神社


延伸閱讀:
八坂神社官方網站 裡面有些新年初能納奉、かるた始め式還有二月節分祭的漂亮照片,害我也好想去看喔~
Wikipedia-八坂神社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Map of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冒險地圖


View Kansai, Japan 2005: Day10 Aichi Expo in a larger map

(早午)京都→名古屋→愛知
(晚上)愛知→名古屋→京都

看著地圖,就會覺得京都和名古屋真的相當遠哪~

我們拿JR Pass Kansai坐新幹線,沒多久就到了,坐起來一點距離感都沒有 XD

相關遊記: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一日遊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擠破頭朝聖路線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人山人海企業展場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國家展場‧日本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共同展場‧綠色走道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國家展場‧西班牙與北歐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國家展場‧非洲埃及與阿根廷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瀬戸會場
Day 10 EXPO 2005 Aichi, Japan 愛知博覽會‧ 夜晚‧ 京都返

相關地圖:
Map of Day 01 Around Kyoto Station 日本關西第一天‧環繞洛中京都車站周邊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2 Kitanotenmangu to Nijo-Jo 日本關西第二天‧北野天滿宮至二条城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3 Kiyomizudera Walk 日本關西第三天‧清水寺青蓮院門跡漫步
Map of Day 04 Heianjingu to Ginkaguji Walk 日本關西第四天‧平安神宮、哲學之道與銀閣寺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5 Ohara 日本關西第五天‧大原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6 Arashiyama 日本關西第六天‧金閣寺嵐山嵯峨野漫步地圖
Map of Day 07 Kanazawa 金澤漫遊地圖
Map of Day 08 Uij & Nara 宇治奈良漫遊地圖
Map of Day 09 Hikone 長浜彥根漫步地圖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Kibune-jinja 貴船神社

走出鞍馬山西口,沿著貴船川向上游漫步,不一會兒就可以看到貴船神社兩旁都是紅柱燈籠的參道階梯。

貴船神社祭祀民俗信仰水神中的淤加美神,為全日本450座貴船神社的總本社,古代85處祈雨所其中之一。

神社起源不明,據社內史料記載,日本初代神武天皇(西元前711-535)之母玉依姬命搭乘黃船,溯淀川、鴨川、貴船川而上,著陸之地即為今日的貴船神社奧宮現址,境內御船形石據說就是玉依姬命的黃船化成,神社名稱「貴船」也由此而來。

白鳳6年(約西元656年)建社,為最古老的社殿造紀錄,不過史料真實性尚不可知;另外根據日本書紀,796年東寺營造長官藤原伊勢人受到靈夢啟示建造鞍馬寺,同時也建造貴船神社。而後1055年,貴船神社遷於現址,原處則改稱奧宮。

不僅如此,據說貴船神社更是現今日本神社處處可見的「繪馬」起源之發祥地。

奈良時代的"続日本紀"中,便有記載信徒進獻給神乘坐使用的馬匹,作為祈願得償的謝禮(有點類似中國信仰中的還願性質),祈求晴天進獻白馬,而祈雨則進獻黑馬。

然而由於馬匹價格居高不下,除非是豪門貴族很難說送就送,更何況還指定要黑毛白毛的馬?連貴族平常出入交通都是使用牛車,一般平民可能一輩子連馬都沒看過;而寺廟方面,也有照顧大量馬匹的困難。

由於以上種種因素,進獻活跳跳神馬的習俗,便逐漸轉為用紙或土製作大小相同的馬匹塑像加以代替,平安時代則改為在木板上繪製馬匹圖案,稱為「繪馬」流傳至今。

貴船神社雖然是祈雨的神社,院內仍是黑白馬塑像各一匹,正前方有一只繪馬發源的解說木牌。我們前往當天是7月7日七夕,早上神社舉行一年一度貴船水祭,傍晚時分則見一對對戀人,相偕來祈願能得終良緣,院內柳樹結滿七彩紙條,相互輝映十分美麗。

神社殿造看來相當新穎,木頭色澤淺淡偏黃,似乎新重建不久。前方有御神水供奉,是貴船山自然湧出的泉水,水質優良甘冽,受到許多茶道家好評。御神水據說有治百病神奇療效,日本某雜誌作過檢驗,貴船神社御神水靈波磁場活動旺盛,和法國南部某教堂的頗富盛名的聖泉類似。

神社除了一般御守繪馬(個人覺得不太好看)之外,也販賣水籤。籤上原無文字一片空白,當香客在御神水中浸濕水籤時,籤文方能顯現。說起來神奇,其實只要只用檸檬汁之類的柑橘類果汁當作墨水,任誰都可以做出神籤。不過相當適合闔家大小一同遊玩,好多媽媽帶著小孩在神水前面玩得不亦樂乎。

天色尚亮,院內香客甚少,我們穿過貴船神社本宮院內,走到後端的紅柱燈籠小巧石徑,往中宮結社而去。

貴船神社結社位於本宮北方不遠的小台地上,貴船川畔有條通往結社的小石階,從階底可以望見結社內朱紅鳥居和燈籠,在濃密樹林一片蒼綠之中十分鮮艷。

結社因為位於本宮和奧宮之間,又稱為中宮,祭祀古代緣結之神磐長姫命

結社起源自日本神話,傳說瓊瓊杵尊(天照大神之孫,神武天皇祖父)在笠沙海濱邂逅美麗女神木花開耶姫,便向其父大山祇命求親。大山祇命覓得良婿十分高興,允婚之餘同時讓姊姊磐長姫並往陪嫁。可是新婚花燭夜當晚,瓊々杵尊嫌磐長姬貌醜,只召了妹妹木花開耶姫侍寢,將姊姊磐長姬送回娘家。

大山祇命得知如此結果,嘆道:「我之所以讓姊妹二人同嫁,事出有因:娶磐長姬,則天神子孫性命雖遭風雪摧殘,仍能如同磐石屹立不搖;娶木開花耶姬,則天神子孫命運如樹木花開一般繁榮。由於當初立下如此誓言,才讓二位女兒同嫁。如今你只留下木開花耶姬,而叫磐長姬返回娘家,此後天神代代子孫,則將短命以終,如同樹木開花轉瞬即逝。」(註一)

而磐長姫方面,則深深引為恥辱,便來到貴船川畔住了下來,說:「我要常駐此地,盡一切力量使世人能得終良緣。」因此該地便被稱為「結社」,於平安時代廣受貴族庶民信仰,據說十分靈驗,參拜人潮絡繹不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平安中期宮廷才媛,女流歌人和泉式部

和泉式部與第一任丈夫橘道貞相差17歲,可能年齡差距過大聊不來,夫妻感情不睦,橘道貞頻頻在外拈花惹草。和泉式部獨守空閨十分寂寞,便前往以緣結之神著稱的貴船神社參拜。

來到結社之時,和泉式部看到螢火蟲四處飛躍,不禁滿腹感嘆寫下和歌:「物思へば沢の螢も我が身よりあくがれ出ずる玉かとぞ見る」(略譯:心懷憂慮來到此處,眼見螢光點點彷彿是我的魂魄脫離身體一般)(註二)

據說貴船神社的神深受感動,答歌道:「奥山にたぎりておつる滝つせの玉散るばかり物な思ひそ」(略譯:深山瀑布水花自然飛濺如靈魄散離,憂慮只是自尋煩惱)。據說祈願之後,夫妻便破鏡重圓。

這段軼話史實真假有待商榷,因為和泉式部和橘道貞之間雖然生下一女小式部內侍,但二人的婚姻關係後來仍以離婚收場。和泉式部離婚後,接連受到冷泉天皇第三皇子為尊親王(977-1002)和同母弟敦道親王(981-1007,也是當代名歌人,人稱帥宮)熱烈追求,因為身份懸殊而喧騰一時。為尊親王英年早逝後,敦道親王甚至將和泉式部迎入親王府邸(依當時習俗,等同正式結婚,見註三),造成正妃藤原済時之女(稱號不明)一氣之下丟下休書,離家出走回娘家去了。

結社內林木茂密彷彿深入叢林,中央的大叢桂樹據說已經有上百年高齡,稱為御神木,本宮、結社、奧宮各有一株,寬度需多人環抱,其巨大濃密沒有親眼見到真的難以想像。外圈環形步道湮沒在林蔭蔓草之中,只見朱紅鳥居與同色木柵圍繞的小巧原木神社矗立其中。

神社後有處小小的木亭,類似一般神社懸掛繪馬的設計,供香客結草祈願。依照從前習俗,香客要摘取結社內生長的細長草葉,然後在木亭的繩子上打結祈願。近來為了保護結社內植物生態,便請香客先移步本宮拿紙寫好祈願文字,再帶來結社綁。如今貴船神社結社的緣結祈願不僅限於愛情或夫妻情緣,更拓展到學校入學或企業之間廣義的緣份關係,因此愈受歡迎。

由於當天七夕,我們看到不少對情侶並肩在結社內漫步,結上願文,看起來十分甜蜜呀~ 其實很想捕捉纖細嬌美的日本女孩浴衣身影,可是結社內樹林濃密加上時近黃昏,光線實在太暗,每張照片拍出來都十分模糊,相當扼腕啊 囧

結社鬱鬱草木的神秘氣氛難以用相機捕捉,我們漫步環形步道一圈,便繼續往奧宮而去。沿著川畔柏油路步行沒多久,便看到和馬路平行的奧宮參道。

通往貴船神社奧宮的參道,兩旁都是樹齡樹百年的高大松杉,一側山坡整片高聳樹林,另一側透過樹木隱約可見平行的柏油馬路。雖然如此,漫步其中仍然彷彿走在千年之前的參道上,充滿悠遠神秘氣氛。

參道長約100公尺左右,步行一會兒便抵達貴船神社奧宮。

現今貴船神社奧宮所在地原為貴船神社本宮,但由於此地為貴船川河谷地勢最低之處(玉依姬命黃船靠岸處,可想而知),容易遭逢水患。於是1055年便遷移至現在本宮所在地勢較高處,原址則稱為奧宮,仍具重要地位,本宮重大祭典必於奧宮舉行。

奧宮本殿建築於1863年整修之後,便一直以原貌保存至今。本殿下方本來有一處湧泉,傳說是「在川水湧出之處建造宮宇」,然而現在泉水已經乾涸,卻在本殿下方發現一處大洞穴,被認為龍穴,神靈居住之所。

奧宮四周森林鬱鬱,有著和宇治上神社類似的神秘縹緲氛圍,雖然我們參觀當時空無一人,卻彷彿靈氣充盈飽滿,和本宮相比更有神聖悠遠之感,難怪會被認為是神靈居住之地。

我們在奧宮境內蹓躂良久,天色漸暗,便又步行返回本宮欣賞貴船神社著名的夜晚燈景,也想趁機多偷拍幾張浴衣照片。

回到本宮,果然不失所望燈火通明,連御神水都打上燈光,別有一番風情。天色昏暗,一對對情侶姍姍而來,女生一律身著鮮艷浴衣,燈火下映襯神社內結滿七彩紙條的樹木,色彩繽紛十分美麗。其中一對更是男生西裝筆挺女生浴衣清麗嬌艷,二人看來十分相稱,不知為何找上我們幫忙拍照,拍完之後還自願幫我們拍,可惜我們一身自助旅行裝扮十分拉塌,跋山涉水玩了一整天風塵僕僕,那張照片就不便公開了(註四)。

對著貴船神社夜晚燈景和情侶們殺光記憶卡容量,我們終於意猶未盡踏上歸途。因為時間太晚接駁巴士似乎已經停駛,我們便沿著貴船川畔黑漆漆的馬路步行,相隔甚遠方有路燈一盞,不過因為相當多人也和我們走同個方向,倒是沒有迷路之虞。一路上溪水潺潺,森林氣息相當清爽,由於前往貴船神社方向的小客車仍絡繹不絕,我們一群行人緊靠著路邊走,盡量避免因為光線不足被來車衝撞。

走了約莫半個多小時,便抵達叡山電鐵鞍馬線的貴船站。我們等了一會兒便搭上電車,準備返回京都市區。


(註一)原文選自"古事記"天孫降臨一段。

(註二)這是我自己胡亂意譯的和歌,文筆不佳請見諒。比較詩意的翻譯也許可以參考平安文學簡介的譯文:朝思暮想,萤光似吾身。魂牵夢萦,點點均吾玉。(玉,靈魂之意。)返歌:深山飛瀑水花溅,左思右想自尋惱。如果有人知道更好的翻譯,請不吝賜教留言給我喔~

(註三)平安時期日本是母系社會,婚姻一般為訪妻形式,稱為「妻問い婚」。男人晚上出門前往愛慕的女性家中拜訪(貴族要再加上吟詩作對和歌往返的過程),求愛被接受的話便一同共度良宵,稱為「夜這」。因此無論男女都可以擁有複數配偶,孩子出生父親是誰由母親認定,算是社會共同財產,然而其實大家都無法確定是誰的孩子 XD,所以母親出身高低對於小孩未來出路影響甚巨,在貴族社會更是如此(舉例而言,源氏物語主角光源氏就是因為母親出身不高而被降為臣籍)。

一般而言,夜這習俗之下,男人不會將每位妻妾都迎入自家,只有正妻才會同住一個屋簷,算是互相宣示主權,如同光源氏的六條院中,數位夫人共處一室的情形十分少見。而且在貴族社會中婚姻關係算是政治權力結盟的方式,極端講求門當戶對,也就可以想見敦道親王在有正妃的情況下,還將身份低微僅為地方長官越前守之女的和泉式部迎入親王府,當時必定舉世嘩然。

日本這種「夜這」的婚姻形式一直持續到近代,直到明治時期西化政策強制施行一夫一妻制度,才逐漸消失。

(註四)這時候才深深體會為何日本雜誌都有旅行衣著搭配單元,或旅行彩妝教學。不好好打點,拍回來的照片都好...恩....背包客風格啊 Orz

相關文章: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奧之魔王殿
Day 11 Kibune 貴船

延伸閱讀:
Wikipedia-貴船神社
貴船神社官方網站
貴船川畔神社散步地圖

Thursday, December 06, 2007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Kibune 貴船

左圖:貴船

過了魔王殿,鞍馬山西側林道泥濘溼滑依然,雨天裡陰暗潮濕的樹林充滿神隱氣氛,彷彿隨時都會有泥怪冒出(我八成是百鬼夜行抄看得太認真了)。

小心翼翼不讓自己滑倒,以緩慢速度走了好一陣子完全沒有碰上任何路人,鬱鬱樹林豁然開朗,莫名其妙就到了鞍馬山西口,受付完全沒有人看守,我開玩笑說要是剛剛從這裡上山,就省下一筆愛山費囉~

出了鞍馬山西口,景色完全不同,平坦乾爽柏油馬路旁是京都風格精緻料理旅館,七月初門口居然有一株紅透的楓葉,和門口暖帷相襯十分風雅。和方才陰暗潮濕的樹林相比,我們感覺好像從百鬼夜行抄中幽暗妖怪的世界,回到繁華人間一般。


左圖:貴船川床

貴船其實就是沿著貴船川畔的小巧城鎮,一條小柏油馬路貫穿,最寬處也只有雙向二線道,沿路除了神社全部都是料理旅館。而貴船的料理旅館,夏季最著名的就是川床。

川床就是架在溪床上的戶外餐廳,京都悶熱夏季的產物,取其涼爽並能聆聽潺潺溪水聲響,用餐氣氛優雅情調十足,有點類似歐洲餐廳和咖啡館戶外座位,京都市區鴨川河畔餐廳也十分流行。除了結構以木板架高於水面之上外,上面還有屋頂避免下雨,料理由一旁的旅館準備好端來,用餐區則鋪了榻榻米外加坐墊相當舒適。

可是我們前去當天,川床上空無一人,每家旅館都可以看到女中在門口站崗頻頻招呼,企圖招攬客人。想必是連日大雨,氣溫不高,反而因為過度潮濕有些微寒。我們朝溪中張望,只見貴船川溪水高漲至川床邊緣,水流聲音大到似乎快要把川床沖走了。

相關文章: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奧之魔王殿

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貴船神社官方網站:貴船川畔散步地圖

Sunday, December 02, 2007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奧之魔王殿

奧之魔王殿剪影


雷聲隆隆中,我們快步繞過木之根道,走入鞍馬山西側林道。

雨勢紛紛落下,濃密樹林光線陰暗,下山林徑沒有鋪設石階,完全是一片泥濘十分溼滑。Tanis的登山鞋正適合這種行程,可是我的老運動鞋就相當勉強,除了漏水問題之外,鞋底磨平幾乎完全失去抓地力,不時會在泥巴中滑一下,要不是Tanis一路扶著,我八成已經開開心心滑倒滾下山去陪天狗了吧 Orz (註)

小心翼翼走了一陣子,雨漸漸轉小而後停了下來,鬱鬱樹林忽然變得稀疏,枝葉間透出些許光線,奧之魔王殿赫然出現,沐浴在層層雲霧與陽光之中。

奧之魔王殿位於鞍馬山西側山腰凸出岩石上,距離貴船神社與鞍馬寺本殿金堂各約500公尺的中點,為祭祀650萬年前從金星降落於地球的魔王尊(一說為隕石)而建。鞍馬寺境內伽藍幾乎於平安、江戶、明治乃至昭和時代多次大火中燒毀殆盡,連魔王殿現在建物都是1945年大火後重建而成。

小巧堂宇矗立濃密樹林之中,殿內僅點著數支香燭,隱約可見二邊各兩三排座椅上靜靜坐著一女子,最內裡處一位僧侶正坐誦經吟唱綿延不絕,為魔王殿周遭氣氛備添神秘之感。如此場景,想必換作是平安時代僧侶與香客(也許是枕草子作者清少納言呢),也必然是一者吟唱誦經,一者靜坐聆聽,千百年來如一日吧~



(註)教訓一:裝備失靈最糟糕,安排大量健行行程務必攜帶耐用好走登山鞋,出國再買不是很花時間又麻煩就是很貴。教訓二:日本雨季真的會下大雨,不需鐵齒親身嘗試。


相關文章: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Wikipedia-鞍馬寺

Saturday, November 24, 2007

[Travel] Kansai, Japan 2005: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大杉權現社與木之根道

走過本殿金堂前廣場,我們步上靈寶殿與茶屋之間的石階,繼續往鞍馬山頂前進。

石階坡度依然陡峭,原來本殿金堂並非建立於鞍馬山頂,而是位於接近山頂的巨大平台。我們順著石階,穿越奧之院小門,踏入當年牛若丸修行武藝兵法的縹緲杉林之中。

方才下過大雨,天色陰沉依舊,林中雲霧瀰漫,彷彿天狗就隱身於樹後窺視人間一般,別有一種神秘莊嚴氣氛,可以充分了解鞍馬山的山岳信仰所為何來。

鞍馬山頂木之根道頗富盛名,傳說牛若丸就是在此邂逅天狗,並學習武術兵法。

由於山頂岩盤貼近地表,整片百年樹齡的高大杉木根部浮凸露出,形成極為奇特壯闊的景觀。望著盤根錯節難以穿越的整片巨大樹根,我們不禁屏息讚嘆,不親眼目睹真的很難體會那種自然力量的震撼。

大杉權現社就位於木之根道中,小巧寺堂掛著印有黑色鞍馬寺徽圖騰的白布帷幕,也不是說多麼精美華麗的建築,但與雲霧縹緲杉林木根分外搭配。

難得看到木之根道這種自然奇景,我們實在很想多逗留漫步一番。可惜天色越來越暗,雨點紛落,雷聲隆隆逐漸逼近,我們正巧走在山頂這種天打雷劈的最佳位置,平常也沒燒好香多做好事,只好皮繃緊點,趕忙快步穿越木之根道,往下山徑道而去。




相關文章:
Day 11 Kurama & Kibune Hiking 洛北鞍馬貴船一日遊
Day 11 Shisen-do 詩仙堂
Day 11 Manshu-in 曼殊院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由岐神社
Day 11 Kurama-ji 鞍馬寺本殿金堂

Kansai, Japan 2005: Maps&Journals List 日本關西遊記地圖目錄


延伸閱讀:
Wikipedia-鞍馬寺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