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l is life. Life is travel! 最近寫什麼都像遊記 \囧/ 2005日本關西遊記、2007美國遊記完成!2008瑞士大冒險、2008法國冬遊與倫敦生活日記連載開始! 食譜與遊記地圖目錄請見Article Sets,留言請按文章底 comment。 歡迎轉貼連結,圖片&文章請勿任意轉錄。 All rights reserved.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iwan.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aiwan. Show all posts
Friday, July 25, 2014
Friday, August 08, 2008
[History] My Grand Parents' Life 阿公阿媽的生命故事(下)
《戰後》
1945年復員後,我就到林區上班,月給四十元,同期的日本人卻有五十五元。我們用五年從花中畢業,他卻花了六年﹝每年花中新生兩班一百名,開學時卻有一百一十人,那多出來的十人都是日本人﹞當時讀四年就能考高等學校或大學預科,除非天才加上非常用功否則不可能。由於花蓮中學校相當嚴格,畢業就能考上高等學校,用功一點加上天才,就能考上台灣帝大、東京帝大、京都帝大,將來就是中央官廳高級官僚了。家境差些則去考高等師範,三年後出來當高等教員。身體好學力優秀、能考上海軍兵學校的學力就能考上高等學校﹝日本海軍軍官比陸軍優秀很多﹞。另外也有一位日本人和我們同期從台東小學校考上花蓮中學校,我們升上二年級時他留級,我們升上三年級時他還是沒辦法升上二年級,繼續留在一年級,最後就被開除了。之後他去考台南師範﹝注三﹞,讀了三年後回台東當「準訓導」,可是與我在台東公學校六年級同時考上花中﹝全台東公學校只有兩人﹞的同學卻畢業後連大專也考不上﹝注四﹞,只好回台東公學校當代用教員。代用教員和準訓導的薪水差了很多,花中二年級都升不上去的日本人出社會卻比成績優秀的台灣人薪水高。像這樣不公平的差別待遇,在那時很常見。
﹝注三﹞當時師範學校只有台北師範和台南師範,小學校畢業後就可以考,考上讀五年後畢業,出來就可以當訓導。
﹝注四﹞當時大專只有台大預科、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醫專、台北高等商學和台中高等農林,日人在台人口和台灣人一比明明比例極低,但大專學生卻有70~80%是日本人。
回台灣後你外阿祖到花蓮防疫所做所長,但他好像不適合做中國官,民國三十六年就回到都蘭開業。你阿媽民國三十七年也在都蘭當代用教員,月薪一百二十元,當時日本人撤回本國,教員極缺,不必師範畢業,中學校畢業也可以當代用教員。我哥哥胡必勞與她哥哥陳榮舫再同一報社當記者,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倆才會相識、結婚。而婚後你阿媽的教員生涯就告終止。

(我阿媽)
我1946~1947年在玉里林區服務,除了兩位十幾歲的工友外,其他人都比我老﹝我才二十二歲﹞,可是我學歷最高,薪水當然也最高,雖然資歷最淺就當代理所長。1947~1949年五月十日在台東林區服務,五月十一日到合作金庫報到。結婚時我是合作金庫的辦事員,月薪四百元。婚前台灣從日本進口第一批腳踏車,我花了兩個月薪水買了一部,當時台東全市第一批腳踏車我想不會超過二十部,上下班騎在街上,會有一大群小學生在後面追。
那時大家生活都很苦,戰時苦,戰後更苦。陳儀接收台灣後亂發鈔票,大買米糖,全送到大陸去換金條,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從海外當兵回來的人都沒工作、物價大漲、來接收台灣的軍隊又好像土匪隊、官員也是歪哥仙。剛光復時,台灣人呆呆地說回祖國生活會改善,可是生活卻一日比一日困難,治安更是差勁。以前日本警察素質差的也有,但剛光復時,來台灣的警察和官員大部分都非常惡劣,結果最後就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中正和陳儀都是大罪人,害死好幾萬台灣人。
《我們家族與二二八》
我有一個舅舅在台大農學院唸書,當時算是知識份子。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國民黨政府大力掃蕩台人精英,他也在被搜捕之列。於是他就逃到在電信局總局工作的小阿姨﹝他們是姐弟,因為是繼室生的,所以很年輕﹞宿舍,白天躲在屋樑上,晚上再下來吃飯,小阿姨就負責幫他煮飯、洗衣服。可是她有個同事是外省人,看到她一個單身女子每天都煮一大鍋飯,覺得可能有人躲在她屋裡,就去報告警察,結果小阿姨被抓去拷打訊問而後槍斃,舅舅則聞風逃走,後來不知去向,八成也是死了。
《其後》
我們結婚後,以十二萬元買下光復旅社﹝除了大女兒外其他三個小孩都是在光復旅社生的﹞,借了不少錢,很辛苦地經營來還債。才差不多還清,我哥哥去開當鋪,又把我阿爸在海山寺的房地產賠光光,光復旅社也有一部份賣掉拿去還債。

光復旅社‧民國42年﹝旁邊的小孩是我大姑姑﹞

(我爸爸)‧光復旅社前

知本‧民國48年
我出資17000元,又向銀行、合作社借貸13000元,買了一部日軍留下來的卡車。那時卡車很少,貨主都在等車載貨去賣。我們半年左右就將負債還清,又再買了一部美國通用公司製,中國兵部用的大卡車。

花蓮中學同學齊田老家玉里‧民國58年

卡車36萬‧民國58年

任銀行襄理‧民國58年
後來柴油車市場競爭力強,我們就把兩部卡車都賣了。之後我們就自己出來獨立生活,1960年用三十六萬買了一部新柴油車,剛好以前玉里林區同事標到針葉樹林班,要把大部分原木賣到南部,當時南迴鐵路尚未通車,我就把轉運的工作包下來,你阿媽幾乎全天都到轉運場﹝現在台東糖廠附近﹞管理轉運工作,晚上沒有卡車去載木材,你阿爸也會去看守木材讓媽媽回家休息。我白天在合作金庫上班,清晨和晚上開卡車載卸貨物,很辛苦,所以現在才有一點積蓄……

目前住處新落成‧民國58年

知本大飯店前
我在1991年五月一日退休,目前住在台東。
﹝注五﹞照片來源:阿公私人收藏。
照片旁括弧內字樣是我自己的註解。
後記
老實說,在我的印象中,阿公阿媽始終是活在日據時代的人。他們喜愛日製產品、收看日本電視台、閱讀日文書報雜誌、使用日語交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似乎依然是圍繞著日本打轉,讓我一直相當好奇:他們這一代人究竟認為哪裡才是祖國?他們對日本的態度究竟為何?那對國民政府又是如何?
原本,我是抱著「他們必定一心向著日本」的想法展開訪問;然而,慢慢地,這個想法變了。我發現,雖然他們是活在皇民化時期的人,也都有日本名字,但他們的順從真的只是表面功夫。對他們而言,日本生活,是在學校的生活方式,在家依然過著台灣人的日子。即使我們家族從以前就和日本人關係不錯﹝阿祖任台灣合同電氣會社職員,自我阿公小時便在家中說日語﹞,他們也有非常明確的「他們是日本人,我們是台灣人」的意識。譬如說:我訪問時曾很好奇地問到,他們在家裡是否也會過日本女孩的人雛祭或男孩的兒童節,擺擺人偶或掛掛鯉魚旗之類的,他們一致露出鄙夷的神情說:「那是他們日本人的節日,只有學校在過,我們台灣人不過啦!」而對於一些不公平待遇,如薪水、升遷方面,過了幾十年他們也還記得一清二楚,相信當時一定相當忿忿不平。
然而,矛盾的是,日語已經是他們的第二母語,他們的記憶也對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遠遠清楚於中國歷史,甚至於台灣歷史文化。當我們去參觀桃園神社時,他們可以對其建築結構侃侃而談;聊天時,不管是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或者任何一個幕府時代,他們都瞭若指掌。我相信當時他們接受的日本教育是完整而且成功的,不然不會經歷數十年仍歷歷在目。國民政府這個與日本同樣的外來政權實在很悲哀,明明佔有同民族的優勢,卻在人民的心目中,統治不出數年便產生「不但沒有更好反而更差」的印象。這樣的落差在我阿公阿媽他們這一輩最是明顯,在訪談時他們都明確提到其實日據時代的生活比起戰後要來得富裕、安定多了。日本警察在他們心目中雖然有時專橫,但比戰後接收台灣的土匪兵、歪哥官更奉公守法。其實一般老百姓要求的真的很少,只不過是平穩安定而至少足以糊口的生活罷了,有飯吃的日子才講求得了文化。殖民者的日本總督政府做到了基本民生要求,但禁止進一步的文化要求,他是殖民者,這樣做法可以理解;然而,同文同種的國民政府連基本的,都做不好,更別提他也禁止台灣人有自己的文化意識了。但我也相當好奇,在日本統治下能吃飽的日子裡,他們身受學校和家庭,日本和台灣兩方面文化教育的拉扯,難道不會疑惑不安?他們難道不會迷惑自己到底是哪一國人?
也許他們有過,但他們克服了吧!我認為,不然他們不會安然自得地活到現在。不管多麼疑惑,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在專制的年代,沉默順從是生存最好的法子。如果他們不沉默,他們也不會是沒沒無聞的「平凡人」,而會在歷史的舞台佔據一席地位吧!就像那些壯烈成仁的人一般。其實,從他們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專制的政權,一般人的對策應該大多是順從回應,因為對於人短短的一生而言,沒有文化還活的下去,沒有食物衣服卻絕對是死路一條。歷史上小人物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他們沒有太多的籌碼去和當政者對抗,除非政府直接壓迫到他們的生計,不然順從配合不但可以爭取到生存的空間,也許還更能撈到一些好處讓生活容易些。無奈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放棄「清高文人」所謂的民族自尊,低頭向殖民者屈服,不論戰前戰後。他們的生命沒有過多的激情,只有面對現實的無奈,和靠自己雙手扭轉劣勢的堅強。這也是從他們的角度透視這段歷史動盪的有趣之處,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中看到這群歷史上小人物們如何對抗惡劣時勢,建立自己的家園,走過自己的人生。
從訪問中,我除了重新了解了這段歷史的另外一面,更看到了我阿公阿媽最真實的人生:沒有崇拜,即使他們所受的教育教導他們天皇至上;沒有激情,即使他們走過民族復興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沒有悲情,即使他們的親人身受二二八事件的迫害;沒有憤恨,即使他們也走過白色恐怖時代。這一切的一切,他們都只是輕描淡寫地述說,不帶一絲激動的情緒,我只看到他們對家人的摯愛,對以前同學的懷念,及對生活的勇氣。我想,做完這份歷史報告,真正重要的已經不是我所獲得的知識,而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堅強、勇氣與智慧吧!
更多照片請見My Grand Parents' Life Photos
相關文章:
[History] My Grand Parents' Life 阿公阿媽的生命故事(上)
[Life] Febuary 28th 二二八新感
(另注)我阿公曾經在日本已故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來台之時,陪伴其遊覽訪問花蓮台東一帶,其所著"台灣紀行"一書中也有提到。
當時他問我阿公為什麼不去日本觀光?我阿公開玩笑說(他平常就非常愛開玩笑)日本當初會戰敗都是因為他那時在軍營吃太多吃太好,把日本軍吃垮了!所以他不敢去日本,怕會以戰犯罪名被逮捕 XD
司馬遼太郎是個非常嚴肅認真研究的人(換成現代話就是認真魔人啦~ XD),立刻反應說日本會戰敗有很多因素,絕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承擔...等等,所以不用擔心盡管去吧!好像完全沒聽出笑點呀~ 每次阿公一提起這件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XD
1945年復員後,我就到林區上班,月給四十元,同期的日本人卻有五十五元。我們用五年從花中畢業,他卻花了六年﹝每年花中新生兩班一百名,開學時卻有一百一十人,那多出來的十人都是日本人﹞當時讀四年就能考高等學校或大學預科,除非天才加上非常用功否則不可能。由於花蓮中學校相當嚴格,畢業就能考上高等學校,用功一點加上天才,就能考上台灣帝大、東京帝大、京都帝大,將來就是中央官廳高級官僚了。家境差些則去考高等師範,三年後出來當高等教員。身體好學力優秀、能考上海軍兵學校的學力就能考上高等學校﹝日本海軍軍官比陸軍優秀很多﹞。另外也有一位日本人和我們同期從台東小學校考上花蓮中學校,我們升上二年級時他留級,我們升上三年級時他還是沒辦法升上二年級,繼續留在一年級,最後就被開除了。之後他去考台南師範﹝注三﹞,讀了三年後回台東當「準訓導」,可是與我在台東公學校六年級同時考上花中﹝全台東公學校只有兩人﹞的同學卻畢業後連大專也考不上﹝注四﹞,只好回台東公學校當代用教員。代用教員和準訓導的薪水差了很多,花中二年級都升不上去的日本人出社會卻比成績優秀的台灣人薪水高。像這樣不公平的差別待遇,在那時很常見。
﹝注三﹞當時師範學校只有台北師範和台南師範,小學校畢業後就可以考,考上讀五年後畢業,出來就可以當訓導。
﹝注四﹞當時大專只有台大預科、台北高等學校、台北醫專、台北高等商學和台中高等農林,日人在台人口和台灣人一比明明比例極低,但大專學生卻有70~80%是日本人。
回台灣後你外阿祖到花蓮防疫所做所長,但他好像不適合做中國官,民國三十六年就回到都蘭開業。你阿媽民國三十七年也在都蘭當代用教員,月薪一百二十元,當時日本人撤回本國,教員極缺,不必師範畢業,中學校畢業也可以當代用教員。我哥哥胡必勞與她哥哥陳榮舫再同一報社當記者,就是因為這樣的關係,我們倆才會相識、結婚。而婚後你阿媽的教員生涯就告終止。

(我阿媽)
我1946~1947年在玉里林區服務,除了兩位十幾歲的工友外,其他人都比我老﹝我才二十二歲﹞,可是我學歷最高,薪水當然也最高,雖然資歷最淺就當代理所長。1947~1949年五月十日在台東林區服務,五月十一日到合作金庫報到。結婚時我是合作金庫的辦事員,月薪四百元。婚前台灣從日本進口第一批腳踏車,我花了兩個月薪水買了一部,當時台東全市第一批腳踏車我想不會超過二十部,上下班騎在街上,會有一大群小學生在後面追。
那時大家生活都很苦,戰時苦,戰後更苦。陳儀接收台灣後亂發鈔票,大買米糖,全送到大陸去換金條,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從海外當兵回來的人都沒工作、物價大漲、來接收台灣的軍隊又好像土匪隊、官員也是歪哥仙。剛光復時,台灣人呆呆地說回祖國生活會改善,可是生活卻一日比一日困難,治安更是差勁。以前日本警察素質差的也有,但剛光復時,來台灣的警察和官員大部分都非常惡劣,結果最後就發生二二八事件,蔣中正和陳儀都是大罪人,害死好幾萬台灣人。
《我們家族與二二八》
我有一個舅舅在台大農學院唸書,當時算是知識份子。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國民黨政府大力掃蕩台人精英,他也在被搜捕之列。於是他就逃到在電信局總局工作的小阿姨﹝他們是姐弟,因為是繼室生的,所以很年輕﹞宿舍,白天躲在屋樑上,晚上再下來吃飯,小阿姨就負責幫他煮飯、洗衣服。可是她有個同事是外省人,看到她一個單身女子每天都煮一大鍋飯,覺得可能有人躲在她屋裡,就去報告警察,結果小阿姨被抓去拷打訊問而後槍斃,舅舅則聞風逃走,後來不知去向,八成也是死了。
《其後》
我們結婚後,以十二萬元買下光復旅社﹝除了大女兒外其他三個小孩都是在光復旅社生的﹞,借了不少錢,很辛苦地經營來還債。才差不多還清,我哥哥去開當鋪,又把我阿爸在海山寺的房地產賠光光,光復旅社也有一部份賣掉拿去還債。

光復旅社‧民國42年﹝旁邊的小孩是我大姑姑﹞

(我爸爸)‧光復旅社前

知本‧民國48年
我出資17000元,又向銀行、合作社借貸13000元,買了一部日軍留下來的卡車。那時卡車很少,貨主都在等車載貨去賣。我們半年左右就將負債還清,又再買了一部美國通用公司製,中國兵部用的大卡車。

花蓮中學同學齊田老家玉里‧民國58年

卡車36萬‧民國58年

任銀行襄理‧民國58年
後來柴油車市場競爭力強,我們就把兩部卡車都賣了。之後我們就自己出來獨立生活,1960年用三十六萬買了一部新柴油車,剛好以前玉里林區同事標到針葉樹林班,要把大部分原木賣到南部,當時南迴鐵路尚未通車,我就把轉運的工作包下來,你阿媽幾乎全天都到轉運場﹝現在台東糖廠附近﹞管理轉運工作,晚上沒有卡車去載木材,你阿爸也會去看守木材讓媽媽回家休息。我白天在合作金庫上班,清晨和晚上開卡車載卸貨物,很辛苦,所以現在才有一點積蓄……

目前住處新落成‧民國58年

知本大飯店前
我在1991年五月一日退休,目前住在台東。
﹝注五﹞照片來源:阿公私人收藏。
照片旁括弧內字樣是我自己的註解。
後記
老實說,在我的印象中,阿公阿媽始終是活在日據時代的人。他們喜愛日製產品、收看日本電視台、閱讀日文書報雜誌、使用日語交談……生活中的一切一切,似乎依然是圍繞著日本打轉,讓我一直相當好奇:他們這一代人究竟認為哪裡才是祖國?他們對日本的態度究竟為何?那對國民政府又是如何?
原本,我是抱著「他們必定一心向著日本」的想法展開訪問;然而,慢慢地,這個想法變了。我發現,雖然他們是活在皇民化時期的人,也都有日本名字,但他們的順從真的只是表面功夫。對他們而言,日本生活,是在學校的生活方式,在家依然過著台灣人的日子。即使我們家族從以前就和日本人關係不錯﹝阿祖任台灣合同電氣會社職員,自我阿公小時便在家中說日語﹞,他們也有非常明確的「他們是日本人,我們是台灣人」的意識。譬如說:我訪問時曾很好奇地問到,他們在家裡是否也會過日本女孩的人雛祭或男孩的兒童節,擺擺人偶或掛掛鯉魚旗之類的,他們一致露出鄙夷的神情說:「那是他們日本人的節日,只有學校在過,我們台灣人不過啦!」而對於一些不公平待遇,如薪水、升遷方面,過了幾十年他們也還記得一清二楚,相信當時一定相當忿忿不平。
然而,矛盾的是,日語已經是他們的第二母語,他們的記憶也對日本歷史地理文化遠遠清楚於中國歷史,甚至於台灣歷史文化。當我們去參觀桃園神社時,他們可以對其建築結構侃侃而談;聊天時,不管是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或者任何一個幕府時代,他們都瞭若指掌。我相信當時他們接受的日本教育是完整而且成功的,不然不會經歷數十年仍歷歷在目。國民政府這個與日本同樣的外來政權實在很悲哀,明明佔有同民族的優勢,卻在人民的心目中,統治不出數年便產生「不但沒有更好反而更差」的印象。這樣的落差在我阿公阿媽他們這一輩最是明顯,在訪談時他們都明確提到其實日據時代的生活比起戰後要來得富裕、安定多了。日本警察在他們心目中雖然有時專橫,但比戰後接收台灣的土匪兵、歪哥官更奉公守法。其實一般老百姓要求的真的很少,只不過是平穩安定而至少足以糊口的生活罷了,有飯吃的日子才講求得了文化。殖民者的日本總督政府做到了基本民生要求,但禁止進一步的文化要求,他是殖民者,這樣做法可以理解;然而,同文同種的國民政府連基本的,都做不好,更別提他也禁止台灣人有自己的文化意識了。但我也相當好奇,在日本統治下能吃飽的日子裡,他們身受學校和家庭,日本和台灣兩方面文化教育的拉扯,難道不會疑惑不安?他們難道不會迷惑自己到底是哪一國人?
也許他們有過,但他們克服了吧!我認為,不然他們不會安然自得地活到現在。不管多麼疑惑,日子還是得過下去,在專制的年代,沉默順從是生存最好的法子。如果他們不沉默,他們也不會是沒沒無聞的「平凡人」,而會在歷史的舞台佔據一席地位吧!就像那些壯烈成仁的人一般。其實,從他們的回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於專制的政權,一般人的對策應該大多是順從回應,因為對於人短短的一生而言,沒有文化還活的下去,沒有食物衣服卻絕對是死路一條。歷史上小人物的使命就是活下去,他們沒有太多的籌碼去和當政者對抗,除非政府直接壓迫到他們的生計,不然順從配合不但可以爭取到生存的空間,也許還更能撈到一些好處讓生活容易些。無奈的生活壓力迫使他們放棄「清高文人」所謂的民族自尊,低頭向殖民者屈服,不論戰前戰後。他們的生命沒有過多的激情,只有面對現實的無奈,和靠自己雙手扭轉劣勢的堅強。這也是從他們的角度透視這段歷史動盪的有趣之處,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生活中看到這群歷史上小人物們如何對抗惡劣時勢,建立自己的家園,走過自己的人生。
從訪問中,我除了重新了解了這段歷史的另外一面,更看到了我阿公阿媽最真實的人生:沒有崇拜,即使他們所受的教育教導他們天皇至上;沒有激情,即使他們走過民族復興運動風起雲湧的時代;沒有悲情,即使他們的親人身受二二八事件的迫害;沒有憤恨,即使他們也走過白色恐怖時代。這一切的一切,他們都只是輕描淡寫地述說,不帶一絲激動的情緒,我只看到他們對家人的摯愛,對以前同學的懷念,及對生活的勇氣。我想,做完這份歷史報告,真正重要的已經不是我所獲得的知識,而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堅強、勇氣與智慧吧!
更多照片請見My Grand Parents' Life Photos
相關文章:
[History] My Grand Parents' Life 阿公阿媽的生命故事(上)
[Life] Febuary 28th 二二八新感
(另注)我阿公曾經在日本已故歷史小說家司馬遼太郎來台之時,陪伴其遊覽訪問花蓮台東一帶,其所著"台灣紀行"一書中也有提到。
當時他問我阿公為什麼不去日本觀光?我阿公開玩笑說(他平常就非常愛開玩笑)日本當初會戰敗都是因為他那時在軍營吃太多吃太好,把日本軍吃垮了!所以他不敢去日本,怕會以戰犯罪名被逮捕 XD
司馬遼太郎是個非常嚴肅認真研究的人(換成現代話就是認真魔人啦~ XD),立刻反應說日本會戰敗有很多因素,絕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承擔...等等,所以不用擔心盡管去吧!好像完全沒聽出笑點呀~ 每次阿公一提起這件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 XD
Thursday, August 07, 2008
[History] My Grand Parents' Life 阿公阿媽的生命故事(上)
其實這是大一修台灣近現代史的期末報告,檔案一直孤單地躺在電腦裡面。
還記得當初拜託阿公講給我聽,那時他興奮的神情(還認真寫下超多筆記給我參考,不然即使有錄音我應該也記不住)。
這些故事在阿公阿媽的記憶中已經存放超過50年了。
我想要讓更多人閱讀他們的故事,看見他們的生命。
前言
市面上多的是有關日據時代的資料,但大多是研究時代大事,或屬於一整個社會的變動。但有多少人去研究當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是親身走過日據、戰爭到戰後的人,他們的生命便是活生生的史料。然而,人的生命有限,他們走過大時代動盪的生命也一個個逐漸凋零。擦身而過,豈不可惜?
我藉由訪問我的阿公阿媽,做一次一生的追憶,不僅是為他們所走過的時代選取一個小人物的觀察角度,更是為他們這一代的生命留下一個活生生的見證。畢竟,人的生命終會消逝,但留在紙張上的文字卻會永遠色彩鮮明……
我阿公阿媽的生活
從日據時代到戰後的實記
口述:貓阿公
紀錄整理:蛋糕貓
《祖先記事》
我的阿祖是清朝時在台南做官,我阿公胡吉川在台南州做刑事。那時刑事權力很大的,人家說警察是土皇帝,刑事的權利更大,就像今天的檢察官、法官一樣,刑事有權利將地方上不乖的人一關就是二十九天,期限一到放他出去一下又可以抓回來再關上二十九天。也因為阿公是刑警,我們家很早就會講日語。
《阿公幼時一般人生活狀況》
我阿爸胡瑞麟是台灣合同電氣會社的職員,一開始是在桃園大溪,直到我四歲﹝民國十八年﹞才轉勤到台東去的。當時台東縣全人口可能有十萬左右,台東街﹝含馬蘭﹞可能有一萬五千人。在太平有一小型水力發電機,台東街有一小型火力發電機。白天普通用戶不送電,早晚由電力技工到各變壓器的附開關的電柱去送。白天火力不發電,普通用戶稱為定額燈;全日有送電的家庭很少,稱為電俵與動力用戶﹝精米所、製水所、製材所﹞等大工廠,如製糖會社。定額燈、普通家庭只有一個電球﹝20~30w﹞;中上家庭兩個就不錯了。經濟差的家庭無法負擔電燈料金﹝電費﹞,就用燈油﹝當時稱為番仔油﹞代替。
當時定額電燈料﹝電費﹞,我想一個月10W、20W差不多一元幾角。那時一分可以買炒土豆,三分錢可以吃到陽春麵了。一斤砂糖十六分錢、白米一斗﹝23台斤﹞一元五或六角,十分錢可以買到很多料的滷麵,吃完肚子都快爆了。

初鹿遠足‧民國26年

台東公學校‧昭和12年
《學校教育》
就讀公學校時,回家書包放下就跑出去玩,天黑才回家,沒有作業,功課不必溫習,考試也都一百分。六年級後開始準備考中學,晚上讀小學校的國語﹝日文﹞課本,內容比公學校難,畢竟他們日本人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日語,我們台灣人家裡不講日語,入學才開始學習,課本自然比較簡單。可是中學校考試不管你是公學校還是小學校的,試題一律以小學校課本為標準。
山地﹝古早稱「行政區域外」或番界,平地人須申請入山許可才能上山﹞有設番童教育所,由警察人員當老師,教算數、國語﹝日語﹞。成績好的可再上乙種公學校﹝四年制﹞。初鹿、利嘉、大武、金崙等以前都是乙種公學校。更好的就去台東公學校,轉入五年級,讀兩年回去就可以當警丁﹝工友﹞,努力用功能考上乙種巡察就非常幸運了。
我民國二十八年考上花蓮中學校,只能坐普通車,朝﹝日車﹞晚﹝夜車﹞各一班,從台東到花蓮須坐上八個小時半。急行列車﹝快車─汽油車﹞早上下午各一班﹝只有一個車廂﹞,座位差不多30~40位,再分成三等,快、慢車二等座位的價錢是三等的兩倍。普通三等車票從花蓮到台東約三元幾十分錢,學生票為六到七成。急行列車從台東到花蓮票價多五十分錢。普通車中午左右有一班從台東到玉里,花蓮到玉里的。放假時,家住玉里以北的可以坐這班,住玉里以南的只好等晚上十一點的夜車。我那時住玉里以南的學寮生﹝住宿生﹞有四十名左右,女學生不超過十五位,所以男生必須把急行列車讓給女生坐,自己慢慢坐普通車晃八個半小時回家,到了就早上了。

花蓮中學校游泳池‧民國28年

神轎‧花蓮‧民國31年

花蓮中學校‧民國30年
我們花中﹝男生﹞家住鳳林以南的須住宿舍,每月食費十三元,舍費、寮費﹝住宿費﹞六元幾角,因此我每月都要從家裡帶二十五元去學校。當時普通警察月給不到三十元,中級警察子弟才有能力上中學校,公務員中薪水最差的則應是鐵道部﹝鐵路局﹞。然而他們一定有宿舍,只有十坪左右,屋頂、牆壁全部用鐵皮在塗上黑色防鏽油﹝煉油最後出來的柏油之前的﹞。

初音種馬場‧民國33年

花蓮中學校五年級‧民國33年
《交通與開發》
台東~花蓮線以前稱台東線,海岸山脈稱台灣山脈。日本佔領台灣時初稱台東廳,花蓮是出張所﹝後來改稱花蓮港支局﹞,之後獨立出來改稱花蓮港廳,我想蘇花公路的難行對花蓮開港、開拓比台東晚是最大原因。台東縣鐵道工事﹝工程﹞動員很多阿美族人,完工以後,阿美族大人可用「子供切符」半價搭車,但車廂與其他人分開,大概到民國二十五年就廢除了。當時算半強制動員,工資非常低,約半額左右。現在阿美族語中,MISAKURI的MISA是助動詞,KURI是苦力之意,目前這個詞仍在使用,指做重勞動工作,一般長工亦可稱MISAKURI。

屏東山地診所結婚紀念‧民國53年
民國二十三年,我阿爸用一千元買了台東海山寺附近的土地約一公頃半、鐵皮屋一棟﹝四戶﹞、茅草屋一排﹝三戶﹞。除了兩戶鐵皮屋自己住以外,其他全部出租。我們家用電表電費半價,其他人家都用燈油;我讀公學校時,住家附近只有我們一家有自來水,其他人家都用井水。我阿爸說過,在台東的台灣人中,他領的薪水最多,理財方法則因常與日本人相處,而會先知道哪裡將開水圳,先向政府申購土地,雇工開墾。水圳完工後,河川地變成了水田,最多時有十甲左右。﹝可惜,過去他從轉任馬公而後台東,一個地方每每待了兩三年就搬家,因怕再轉任他地水田沒人照顧,購入時全部與朋友合資購買。光復後375減租,共有土地除了自耕或雇工耕作以外全部收歸國有,更以農林公司、台泥等股票。﹞花蓮中學校每一學期開學時就要收五十元,含學費、書本費、雜費等,那時我阿爸薪水一月不過70~80元,沒有這些水田,我和哥哥根本沒法到花蓮中學唸書。
南迴公路民國二十八年開通以前,台東高雄間需坐船。那時政府強制大阪商船用二條船﹝MENADO和DELI﹞航行基隆、花蓮、台東到高雄,每年跑船次數有所定額﹝有補貼,稱為命令航路﹞。我岳父,也就是你的外阿祖曾再那兩條船當過船醫。我妻子﹝就是你阿媽啦﹞在台南出生時,岳父在麥寮開業,之後才當船醫。
阿媽1929年出生正逢經濟大恐慌,她父親家生意失敗。當時日本一流公司的關係企業──台灣鈴木商店倒產,台灣銀行被倒了很多錢,差一點發生擠兌﹝注一﹞,還是由日本用船送來日本銀行券來應付才救了台灣銀行。
﹝注一﹞日本銀行券當時在日本、台灣、朝鮮都能用,但台灣銀行券與朝鮮銀行券只能在各發行地通用,各銀行券匯率為一比一。當時很多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大增,自殺率也增加得很厲害,並不只是因為鈴木倒產台銀就發生擠兌。
《太平洋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九年,米、魚、肉、糖、鹽、油開始採配給制﹝汽油很早就開始統制,所以當時的大客車都用木炭﹞,學校午餐常常只有兩條地瓜可吃。而且軍訓課開始比學科重要,教官的權力也比教務大,他們的評分在如果我們想上大專時須提出的成績單上也較受重視。

花蓮中學畢業照‧民國三十三年
民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開戰,我們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一日畢業時,美軍已經開始轟炸台灣,我們全部被軍部徵用,沒法到日本再進修了。我從三十三年十一月當兵當到三十四年八月底,當時滿二十歲才能當現役兵,但兵源不足就亂徵召,所以我當兵時才十八歲半。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營部做營長的傳令兵,因為連長發現我日語講得很好,又有花蓮中學校畢業的學歷,就調我去連部做傳令兵。後來營長看上我,又被調到營本部去做傳令兵,每天騎腳踏車六公里去師部拿送公文,接電話、傳﹝營部命令﹞電話給各連。普通兵夜間有晚操或工作要做,我沒有工作,到了九點卻有宵夜可吃,吃了宵夜以後就沒事了,一睡睡就睡到早上,也沒有點名,愛睡多晚就睡多晚。我常常還因睡太晚,被營長罵起床。
當兵的薪水,陸軍一、二等兵九元,但因美軍軍機除了下大雨和颱風天以外天天來轟炸,所以準戰加給100%,總計月薪十八元。當時市面上一盒香菸十二分錢,但軍用香菸一盒十二分錢,配給量很少,每天天還沒亮就有人開始排隊,前面幾十個能不能買到也要看當天配給量而定。然而我們部隊每星期一人配給二十到三十支香菸﹝沒有包裝紙,是散裝的,一箱約兩百支左右﹞,由我負責配給到連部去。我不會抽煙,但我會在配給到連部之前,每箱先抓幾支出來放在抽屜裡,趁每日朝食﹝早餐﹞前騎腳踏車去師部接送公文的機會,到附近阿美族人家換雞蛋﹝一個五支香菸﹞來吃,或者到附近林區去「特配」香菸給同事們,他們每天都在等我出現。
剛入伍時吃得很好,但民國三十四年,軍部為了儲存美軍登陸後的準備糧食,三餐副食都省下來儲存,而民間就除了米、鹽、糖以外都沒有配給了。而雞鴨等不在統制之列,農村中很欠缺衣服布類,要拿布類才能向他們換到雞鴨、土豆,有錢也買不到東西。那時藥品也很缺乏,我們宿舍﹝1200人左右﹞戰死的很少,病死的倒有一百人以上,過勞或營養不良很容易就變成大病。幸好我在營部,吃的好,量又多,也不做苦工,被養得白胖呆笨。
那時候也有阿美族人被抓去做兵,有些沒上過公學校就不會講國語,被一個日本派到珍珠港被美軍擊沉軍艦上被救起的軍官打,打的要死咧!後來,就有一個在台灣當過教員的日本軍官出來解釋沒有上學不會講國語是很正常的,他對台灣人還不錯。那時有一些日本人認為比較桀傲不馴的人,如體格好的、當記者的啦,就抓去說要去中國當軍伕,那時大家都想一定回不來了,那些家屬哭得要死!後來在台東操了幾天就被送去高雄再訓練,之後被送上一艘窗戶都塗黑的船,說要去中國,結果船在外海繞了一圈,在一處荒涼的沙灘登陸,命令他們搶灘。大家想這下死定了,上岸一看,奇怪,這裡的人怎麼講台語?他們以為是福建,講閩南話應該很正常,搞了半天原來是枋寮!過沒幾天就送他們回家,我想只是為了給他們一個下馬威罷了。
太平洋戰爭時,日本船艦常被美軍轟沉,你外阿祖怕見海龍王,請辭落跑到大連,所以你阿媽在大連高等女學校讀到三年級﹝注二﹞。聯軍當時聽到美軍在長崎投下原子彈,馬上從當時滿洲國國界攻入,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日軍奉天皇命令全不抵抗,一個月左右聯軍就到了大連,被俘虜者大多被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五六年,據說凍死或餓死了五、六萬人。你外阿祖與弟弟﹝他在大連做從台灣進口茶心的生意﹞兩家人從大連附近的小漁港包了帆船逃走,半途遇到颱風和海盜,過了一個月才抵達天津,那兒有你外阿祖弟弟的朋友在做貿易。
﹝注二﹞高等女學校平時就不教物理,戰時高等女學校更是連英文都取消了,學生被要求去工廠做女工,甚至從軍做護士。
相關文章:
[Life] Febuary 28th 二二八新感
更多照片請見My Grand Parents' Life Photos
還記得當初拜託阿公講給我聽,那時他興奮的神情(還認真寫下超多筆記給我參考,不然即使有錄音我應該也記不住)。
這些故事在阿公阿媽的記憶中已經存放超過50年了。
我想要讓更多人閱讀他們的故事,看見他們的生命。
前言
市面上多的是有關日據時代的資料,但大多是研究時代大事,或屬於一整個社會的變動。但有多少人去研究當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我們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都是親身走過日據、戰爭到戰後的人,他們的生命便是活生生的史料。然而,人的生命有限,他們走過大時代動盪的生命也一個個逐漸凋零。擦身而過,豈不可惜?
我藉由訪問我的阿公阿媽,做一次一生的追憶,不僅是為他們所走過的時代選取一個小人物的觀察角度,更是為他們這一代的生命留下一個活生生的見證。畢竟,人的生命終會消逝,但留在紙張上的文字卻會永遠色彩鮮明……
我阿公阿媽的生活
從日據時代到戰後的實記
口述:貓阿公
紀錄整理:蛋糕貓
《祖先記事》
我的阿祖是清朝時在台南做官,我阿公胡吉川在台南州做刑事。那時刑事權力很大的,人家說警察是土皇帝,刑事的權利更大,就像今天的檢察官、法官一樣,刑事有權利將地方上不乖的人一關就是二十九天,期限一到放他出去一下又可以抓回來再關上二十九天。也因為阿公是刑警,我們家很早就會講日語。
《阿公幼時一般人生活狀況》
我阿爸胡瑞麟是台灣合同電氣會社的職員,一開始是在桃園大溪,直到我四歲﹝民國十八年﹞才轉勤到台東去的。當時台東縣全人口可能有十萬左右,台東街﹝含馬蘭﹞可能有一萬五千人。在太平有一小型水力發電機,台東街有一小型火力發電機。白天普通用戶不送電,早晚由電力技工到各變壓器的附開關的電柱去送。白天火力不發電,普通用戶稱為定額燈;全日有送電的家庭很少,稱為電俵與動力用戶﹝精米所、製水所、製材所﹞等大工廠,如製糖會社。定額燈、普通家庭只有一個電球﹝20~30w﹞;中上家庭兩個就不錯了。經濟差的家庭無法負擔電燈料金﹝電費﹞,就用燈油﹝當時稱為番仔油﹞代替。
當時定額電燈料﹝電費﹞,我想一個月10W、20W差不多一元幾角。那時一分可以買炒土豆,三分錢可以吃到陽春麵了。一斤砂糖十六分錢、白米一斗﹝23台斤﹞一元五或六角,十分錢可以買到很多料的滷麵,吃完肚子都快爆了。

初鹿遠足‧民國26年

台東公學校‧昭和12年
《學校教育》
就讀公學校時,回家書包放下就跑出去玩,天黑才回家,沒有作業,功課不必溫習,考試也都一百分。六年級後開始準備考中學,晚上讀小學校的國語﹝日文﹞課本,內容比公學校難,畢竟他們日本人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聽日語,我們台灣人家裡不講日語,入學才開始學習,課本自然比較簡單。可是中學校考試不管你是公學校還是小學校的,試題一律以小學校課本為標準。
山地﹝古早稱「行政區域外」或番界,平地人須申請入山許可才能上山﹞有設番童教育所,由警察人員當老師,教算數、國語﹝日語﹞。成績好的可再上乙種公學校﹝四年制﹞。初鹿、利嘉、大武、金崙等以前都是乙種公學校。更好的就去台東公學校,轉入五年級,讀兩年回去就可以當警丁﹝工友﹞,努力用功能考上乙種巡察就非常幸運了。
我民國二十八年考上花蓮中學校,只能坐普通車,朝﹝日車﹞晚﹝夜車﹞各一班,從台東到花蓮須坐上八個小時半。急行列車﹝快車─汽油車﹞早上下午各一班﹝只有一個車廂﹞,座位差不多30~40位,再分成三等,快、慢車二等座位的價錢是三等的兩倍。普通三等車票從花蓮到台東約三元幾十分錢,學生票為六到七成。急行列車從台東到花蓮票價多五十分錢。普通車中午左右有一班從台東到玉里,花蓮到玉里的。放假時,家住玉里以北的可以坐這班,住玉里以南的只好等晚上十一點的夜車。我那時住玉里以南的學寮生﹝住宿生﹞有四十名左右,女學生不超過十五位,所以男生必須把急行列車讓給女生坐,自己慢慢坐普通車晃八個半小時回家,到了就早上了。

花蓮中學校游泳池‧民國28年

神轎‧花蓮‧民國31年

花蓮中學校‧民國30年
我們花中﹝男生﹞家住鳳林以南的須住宿舍,每月食費十三元,舍費、寮費﹝住宿費﹞六元幾角,因此我每月都要從家裡帶二十五元去學校。當時普通警察月給不到三十元,中級警察子弟才有能力上中學校,公務員中薪水最差的則應是鐵道部﹝鐵路局﹞。然而他們一定有宿舍,只有十坪左右,屋頂、牆壁全部用鐵皮在塗上黑色防鏽油﹝煉油最後出來的柏油之前的﹞。

初音種馬場‧民國33年

花蓮中學校五年級‧民國33年
《交通與開發》
台東~花蓮線以前稱台東線,海岸山脈稱台灣山脈。日本佔領台灣時初稱台東廳,花蓮是出張所﹝後來改稱花蓮港支局﹞,之後獨立出來改稱花蓮港廳,我想蘇花公路的難行對花蓮開港、開拓比台東晚是最大原因。台東縣鐵道工事﹝工程﹞動員很多阿美族人,完工以後,阿美族大人可用「子供切符」半價搭車,但車廂與其他人分開,大概到民國二十五年就廢除了。當時算半強制動員,工資非常低,約半額左右。現在阿美族語中,MISAKURI的MISA是助動詞,KURI是苦力之意,目前這個詞仍在使用,指做重勞動工作,一般長工亦可稱MISAKURI。

屏東山地診所結婚紀念‧民國53年
民國二十三年,我阿爸用一千元買了台東海山寺附近的土地約一公頃半、鐵皮屋一棟﹝四戶﹞、茅草屋一排﹝三戶﹞。除了兩戶鐵皮屋自己住以外,其他全部出租。我們家用電表電費半價,其他人家都用燈油;我讀公學校時,住家附近只有我們一家有自來水,其他人家都用井水。我阿爸說過,在台東的台灣人中,他領的薪水最多,理財方法則因常與日本人相處,而會先知道哪裡將開水圳,先向政府申購土地,雇工開墾。水圳完工後,河川地變成了水田,最多時有十甲左右。﹝可惜,過去他從轉任馬公而後台東,一個地方每每待了兩三年就搬家,因怕再轉任他地水田沒人照顧,購入時全部與朋友合資購買。光復後375減租,共有土地除了自耕或雇工耕作以外全部收歸國有,更以農林公司、台泥等股票。﹞花蓮中學校每一學期開學時就要收五十元,含學費、書本費、雜費等,那時我阿爸薪水一月不過70~80元,沒有這些水田,我和哥哥根本沒法到花蓮中學唸書。
南迴公路民國二十八年開通以前,台東高雄間需坐船。那時政府強制大阪商船用二條船﹝MENADO和DELI﹞航行基隆、花蓮、台東到高雄,每年跑船次數有所定額﹝有補貼,稱為命令航路﹞。我岳父,也就是你的外阿祖曾再那兩條船當過船醫。我妻子﹝就是你阿媽啦﹞在台南出生時,岳父在麥寮開業,之後才當船醫。
阿媽1929年出生正逢經濟大恐慌,她父親家生意失敗。當時日本一流公司的關係企業──台灣鈴木商店倒產,台灣銀行被倒了很多錢,差一點發生擠兌﹝注一﹞,還是由日本用船送來日本銀行券來應付才救了台灣銀行。
﹝注一﹞日本銀行券當時在日本、台灣、朝鮮都能用,但台灣銀行券與朝鮮銀行券只能在各發行地通用,各銀行券匯率為一比一。當時很多企業倒閉,失業人口大增,自殺率也增加得很厲害,並不只是因為鈴木倒產台銀就發生擠兌。
《太平洋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九年,米、魚、肉、糖、鹽、油開始採配給制﹝汽油很早就開始統制,所以當時的大客車都用木炭﹞,學校午餐常常只有兩條地瓜可吃。而且軍訓課開始比學科重要,教官的權力也比教務大,他們的評分在如果我們想上大專時須提出的成績單上也較受重視。

花蓮中學畢業照‧民國三十三年
民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開戰,我們民國三十三年三月一日畢業時,美軍已經開始轟炸台灣,我們全部被軍部徵用,沒法到日本再進修了。我從三十三年十一月當兵當到三十四年八月底,當時滿二十歲才能當現役兵,但兵源不足就亂徵召,所以我當兵時才十八歲半。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營部做營長的傳令兵,因為連長發現我日語講得很好,又有花蓮中學校畢業的學歷,就調我去連部做傳令兵。後來營長看上我,又被調到營本部去做傳令兵,每天騎腳踏車六公里去師部拿送公文,接電話、傳﹝營部命令﹞電話給各連。普通兵夜間有晚操或工作要做,我沒有工作,到了九點卻有宵夜可吃,吃了宵夜以後就沒事了,一睡睡就睡到早上,也沒有點名,愛睡多晚就睡多晚。我常常還因睡太晚,被營長罵起床。
當兵的薪水,陸軍一、二等兵九元,但因美軍軍機除了下大雨和颱風天以外天天來轟炸,所以準戰加給100%,總計月薪十八元。當時市面上一盒香菸十二分錢,但軍用香菸一盒十二分錢,配給量很少,每天天還沒亮就有人開始排隊,前面幾十個能不能買到也要看當天配給量而定。然而我們部隊每星期一人配給二十到三十支香菸﹝沒有包裝紙,是散裝的,一箱約兩百支左右﹞,由我負責配給到連部去。我不會抽煙,但我會在配給到連部之前,每箱先抓幾支出來放在抽屜裡,趁每日朝食﹝早餐﹞前騎腳踏車去師部接送公文的機會,到附近阿美族人家換雞蛋﹝一個五支香菸﹞來吃,或者到附近林區去「特配」香菸給同事們,他們每天都在等我出現。
剛入伍時吃得很好,但民國三十四年,軍部為了儲存美軍登陸後的準備糧食,三餐副食都省下來儲存,而民間就除了米、鹽、糖以外都沒有配給了。而雞鴨等不在統制之列,農村中很欠缺衣服布類,要拿布類才能向他們換到雞鴨、土豆,有錢也買不到東西。那時藥品也很缺乏,我們宿舍﹝1200人左右﹞戰死的很少,病死的倒有一百人以上,過勞或營養不良很容易就變成大病。幸好我在營部,吃的好,量又多,也不做苦工,被養得白胖呆笨。
那時候也有阿美族人被抓去做兵,有些沒上過公學校就不會講國語,被一個日本派到珍珠港被美軍擊沉軍艦上被救起的軍官打,打的要死咧!後來,就有一個在台灣當過教員的日本軍官出來解釋沒有上學不會講國語是很正常的,他對台灣人還不錯。那時有一些日本人認為比較桀傲不馴的人,如體格好的、當記者的啦,就抓去說要去中國當軍伕,那時大家都想一定回不來了,那些家屬哭得要死!後來在台東操了幾天就被送去高雄再訓練,之後被送上一艘窗戶都塗黑的船,說要去中國,結果船在外海繞了一圈,在一處荒涼的沙灘登陸,命令他們搶灘。大家想這下死定了,上岸一看,奇怪,這裡的人怎麼講台語?他們以為是福建,講閩南話應該很正常,搞了半天原來是枋寮!過沒幾天就送他們回家,我想只是為了給他們一個下馬威罷了。
太平洋戰爭時,日本船艦常被美軍轟沉,你外阿祖怕見海龍王,請辭落跑到大連,所以你阿媽在大連高等女學校讀到三年級﹝注二﹞。聯軍當時聽到美軍在長崎投下原子彈,馬上從當時滿洲國國界攻入,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日軍奉天皇命令全不抵抗,一個月左右聯軍就到了大連,被俘虜者大多被送到西伯利亞做苦工五六年,據說凍死或餓死了五、六萬人。你外阿祖與弟弟﹝他在大連做從台灣進口茶心的生意﹞兩家人從大連附近的小漁港包了帆船逃走,半途遇到颱風和海盜,過了一個月才抵達天津,那兒有你外阿祖弟弟的朋友在做貿易。
﹝注二﹞高等女學校平時就不教物理,戰時高等女學校更是連英文都取消了,學生被要求去工廠做女工,甚至從軍做護士。
相關文章:
[Life] Febuary 28th 二二八新感
更多照片請見My Grand Parents' Life Photos
Tuesday, July 08, 2008
[Travel] Cycling in Taipei: Keelung Riverside Route in Summer 夏日新店基隆河濱單車遊
因為最近天氣不是過熱太曬就是暴雨連連,單車小出遊睽違已久,上週日下午終於再次出動。
這次從新店溪河濱自行車道騎到大稻埕附近的國富出口(就是一個小洞口標示超不明顯),穿過捷運圓山站進入基隆河左岸河濱。
夏日炎炎,新店溪河水飄散氣味不佳,尤其是每座橋下計程車司機聚集地點更是臭氣沖天,卡拉OK巨大噪音不斷,其實騎起來並不舒服。
中途接近華中橋一帶,倒是看到小學或國中生練習Marching Band,雖然動作生澀,但樂儀外加管樂隊組合十分有趣,許多路人騎士都不禁停下來觀賞。
轉進基隆河空氣味道立即轉好,台北縣市污水處理建設差距可見一斑(不過大直橋下濃厚水肥味還是很恐怖)。

大佳河濱公園一帶人潮洶湧,許多家庭帶著狗狗闔家光臨滿地奔跑,我們只得費神注意不要輾過各式各樣迷你犬。
中間噴水池甚淺,大群小孩和狗在其中跑跳戲水,看起來超級開心!

雖然我們轉了一圈熊熊看到警告標語「噴水池電壓高達340伏特,請勿下水」云云,看起來還是許多家長帶著小孩衝鋒陷陣哪!

接近大直橋,忽然看到一整片波斯菊花海!

今年回台東都沒看到的壯麗景色(據說今年農民不流行種波斯菊),居然在台北看到了。狹窄車道上好多人停下來拍照,還有位中年仁兄也不顧其他人在拍,逕自衝到花海圍籬旁邊擋住鏡頭 囧
我沒有準備背包,掛著逛街用MUJI側背包騎車不久便肩頸僵硬腰酸背痛,所以騎到大直橋就打道回府,一轉頭正好看到超高噴泉表演!水池內只剩大狗彷彿衝浪一般猛撲戲水,其他人都乖乖坐在池邊欣賞噴泉。
回頭一望,圓山飯店正沐浴在夕陽中....

相關文章:
Cycling in Taipei: Between Taipei and Guandu
鐵人三項之台北關渡單車遊
Cycling in Taipei: City Splendors 台北城市逍遙遊
Cycling in Taipei: Riverside Path & Dihua St. 河濱迪化街之旅
Shopping A New Bike 單車新購之旅
這次從新店溪河濱自行車道騎到大稻埕附近的國富出口(就是一個小洞口標示超不明顯),穿過捷運圓山站進入基隆河左岸河濱。
夏日炎炎,新店溪河水飄散氣味不佳,尤其是每座橋下計程車司機聚集地點更是臭氣沖天,卡拉OK巨大噪音不斷,其實騎起來並不舒服。
中途接近華中橋一帶,倒是看到小學或國中生練習Marching Band,雖然動作生澀,但樂儀外加管樂隊組合十分有趣,許多路人騎士都不禁停下來觀賞。
轉進基隆河空氣味道立即轉好,台北縣市污水處理建設差距可見一斑(不過大直橋下濃厚水肥味還是很恐怖)。
大佳河濱公園一帶人潮洶湧,許多家庭帶著狗狗闔家光臨滿地奔跑,我們只得費神注意不要輾過各式各樣迷你犬。
中間噴水池甚淺,大群小孩和狗在其中跑跳戲水,看起來超級開心!
雖然我們轉了一圈熊熊看到警告標語「噴水池電壓高達340伏特,請勿下水」云云,看起來還是許多家長帶著小孩衝鋒陷陣哪!
接近大直橋,忽然看到一整片波斯菊花海!
今年回台東都沒看到的壯麗景色(據說今年農民不流行種波斯菊),居然在台北看到了。狹窄車道上好多人停下來拍照,還有位中年仁兄也不顧其他人在拍,逕自衝到花海圍籬旁邊擋住鏡頭 囧
我沒有準備背包,掛著逛街用MUJI側背包騎車不久便肩頸僵硬腰酸背痛,所以騎到大直橋就打道回府,一轉頭正好看到超高噴泉表演!水池內只剩大狗彷彿衝浪一般猛撲戲水,其他人都乖乖坐在池邊欣賞噴泉。
回頭一望,圓山飯店正沐浴在夕陽中....
相關文章:
Cycling in Taipei: Between Taipei and Guandu
鐵人三項之台北關渡單車遊
Cycling in Taipei: City Splendors 台北城市逍遙遊
Cycling in Taipei: Riverside Path & Dihua St. 河濱迪化街之旅
Shopping A New Bike 單車新購之旅
Tuesday, May 20, 2008
[Life] Tienmu Path & Sidewalk Trial of Yiangming Mt. 天母古道七星山鐵腳重訓遊
上週末我們為了夢幻國度健行旅遊,前往陽明山進行鐵腳重量訓練!
計畫路線從天母古道上山,步行前往公車總站、苗圃遊客中心,再爬上七星山主峰,從小油坑下山再原路走回,上下1000公尺全程20公里。為了模擬實際情況,甚至還背了睡袋水壺大相機!
在家裡慢條斯理吃完早餐,再騎車前往天母,開始爬山已經9點半了:P
艷陽高照天氣奇佳,天母古道人潮洶湧,個個汗流浹背。也有許多人帶狗爬山,甩著舌頭衝上衝下,更有一隻黑狗索性跳進溪水沖涼,看起來十分舒服令人羨慕。
也許是體力逐漸進步,天母古道比想像中更輕鬆走完。
時逢陽明山蝴蝶季,古道頂端林蔭一段蝴蝶甚多,反而對我是一大挑戰。我從小就超怕會飛的昆蟲,而且無論蟑螂蜻蜓蝴蝶蟬或蛾,一視同仁 囧
平常我們抵達天母古道頂通常會往文大方向走,但這天看到路標便嘗試走紗帽路,意外發現這路段樹蔭相當多走起來很舒服,而且經過磺溪的小橋也十分清幽。
不過還沒走到公車總站,Tanis的登山鞋便發生骨肉分離慘劇,鞋底完全脫落。我們勉強走到遊客中心,結果另一隻鞋也開始出現不妙徵兆,只好回到公車總站7-11買強力膠進行搶救,順便在旁邊Starbucks吃午餐兼休息,一直在正午豔陽下步行我似乎有點中暑,昏睡到人事不知整整半小時。
Starbucks休息站超棒!既有咖啡食物冷氣又有乾淨洗手間,離開前還可以要求補充飲水(裝得滿滿滿)!
略事休息,下午直攻七星山主峰!
我好像小學以後就沒爬過主峰登山步道了,比想像中更為陡峭,心跳加速喘個不停。不過有時視野良好,尤其是接近山頂一段,雖然陡到臉幾乎貼到前面石階,回身眺望東峰山徑卻十分有趣。
路上還碰到一對竹雞愛侶,完全不怕人,緊跟著一位坐著用餐的登山客阿伯,完全只顧著要麵包吃 囧
一路上也常見星星狀小花,粉粉嫩嫩十分可愛。
不過最有趣的還是山頂。
大家攀登路上喘不過氣沒什麼話說,到了山頂都很興奮,有人登高望遠有人急忙跟地標合照,還有一位怪老伯拿著DV遙控器猛按,我原本以為他在拍前面細肩帶年輕美女,結果居然在360度各角度自拍 囧rz
也許是這個請勿自焚標誌(註一)讓大家綁手綁腳,只能做些其他無聊事情吧 XD
我們也不敢觸犯王法,只能無聊啃啃玉米喝喝水,無聊偷拍照,無聊休息一下,就從小油坑登山步道無聊地下山了。
小油坑登山步道坡度緩和許多,下山比較不傷膝蓋,而且因為硫磺毒氣都沒有樹木遮蔽視線,景觀比主峰東峰更加開闊,令人心情舒暢,近似白煮蛋的硫磺味,更是每次都讓我胃口大開:P
下山速度很快,我們一下子就抵達小油坑遊客中心。不過,因為時間有點晚了,眼看太陽逐漸沈落不免緊張起來,只買了一瓶水,就繼續沿著人車分道往竹子湖方向踏上回程。
竹子湖一帶真是充滿悠閒田園風光,只是大家都乘車經過,所以這段的人車分道根本就是荒煙漫草,有一段整個都是青苔,另一段則完全長滿芒草走不進去。
Tanis很擔心會來不及在太陽下山前離開後山,整段鞭策快速趕路,我體力直線下降趨近0,後來根本就是半閉著眼睛昏沉前進,好不容易到了公車總站,已經不可能再走路,只得搭上公車下山,吃完飯到家更是直接昏睡2小時 XD
不過,第二天居然也沒有預料中全身酸痛情況發生,果然冒險過後勇者都會升級嗎?:P
(註一)其實那是禁止焚燒紙錢標誌啦~ XD
Tienmu Path & Sidewalk Trial of Yiangming Mt. 天母古道七星山漫步
Thursday, May 01, 2008
[Travel] Cycling in Taipei: Between Taipei and Guandu 鐵人三項之台北關渡單車遊
我八成瘋了,上週末連續三天參與Graf大師講座,居然還抽空騎腳踏車進行鐵人三項訓練(註一)!
不過這次出遊比以往都一波三折。
上完課後先去吃摩斯午餐,略事休息後由中山北路至圓山站,這時侯還十分興奮充滿期待,但卻因為河堤施工改道標示不清,花費許多時間在附近死路胡同之間繞來繞去(出門前家裏網路斷線沒法事先準備資料也是原因之一);回到圓山站看地圖兼問路,還不幸被惡劣計程車司機騷擾,如此將近1小時後Tanis才好不容易帶著已經疲憊不堪面色如土的我騎進基隆左岸自行車道。
百齡橋左岸河濱公園設計相當不錯,自行車道高於公園地面,貼近河水之外視野亦佳,淺綠欄杆圍繞避免車手誤闖入河,安全設施也頗美觀;不過河水不太乾淨散發些許臭味,一路上都會看到飲料杯等垃圾雜物漂浮岸邊,算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
不過,台北自行車道上下橋總是只有人行樓梯加舖兩側水泥窄斜坡,鐵人三項訓練專用設計令人驚嘆!轉上洲美快速道路的連接路線更是精益求精,讓我不禁讚嘆政府為促進人民健康所作的努力!
先是必須將腳踏車抬下百齡橋左岸堤防,毫無斜坡的陡峭階梯居然還有轉角,而且最後一段寬度僅容一人走過,單車不是必須整輛抬起,就是騎士與車貼身並行想辦法把自己弄下那該死的階梯。
相形之下,洲美大橋行人階梯至少還有鋪設水泥斜坡,雖然高度與斜度都相當驚人,但至少不需整車抬起,已經算是佛心來的鐵手訓練了。
洲美大橋自行車道與行人共用(雖然我想不透有哪個行人會想徒步走過洲美大橋?),由於橋本身高度甚高,視野十分良好,可以眺望淡水河遠處;不過另一邊與一般車道並排,各式卡車水泥車呼嘯而過,灰塵之大相當驚人,許多騎士經過都將頭巾遮臉,我忘記帶口罩出門,下橋後一直覺得喉嚨滿是沙塵很不舒服(幸好這段連接道終於是設計給自行車的寬斜坡了!)
過了洲美大橋,洲美河濱自行車道和關渡自行車道就設計相當不錯,習習涼風從河面吹來空氣相當不錯,雖然鐵腿症狀逐漸出現,但邊騎車邊欣賞風景感覺仍然十分悠閒。
關渡自然公園一帶河岸不時可見紅樹從水中冒出,另一側則是綿延不絕稻田菜園漁塭,鄉村悠閒景緻令人難以想像竟然位在台北。
此段人行道與自行車道分開,許多攜帶望遠鏡卡其綠色裝扮賞鳥人十分明顯,站在人行步道上呆呆盯著一隻不動如山蹲著如同企鵝般的鳥讚嘆萬分;不過我們身處巨大車流中,無法停下來觀看只有偷瞄一眼。
關渡碼頭老街一帶人潮更是驚人,還沒抵達就可以望見遠處密密麻麻萬頭鑽動,自行車道底端出口開始車流速度零,除了人實在太多外加小朋友機車一齊亂竄,根本沒法騎車,所有人都只得推著車子緩緩前進。
幸好大部分人都留在老街買沙其瑪冰淇淋,遊船碼頭附近空間寬敞許多。我們心情大好坐在碼頭上伸直鐵腿曬夕陽,方才蹲在田中彷彿企鵝的鳥也飛來停在碼頭附近,我晃神一陣連忙拿相機要拍,瞬間企鵝展翅飛走,莫非沒帶飼料進貢不准拍照?:P
休息約20分鐘,我們討論一陣決定循原路打道回府。
回程路線人潮少了許多,似乎很多人都騎到關渡然後坐捷運回家 XD 我們悠哉享受順暢車流,一面和逐漸浮現的鐵屁股症狀奮鬥(只有我,Tanis完全沒感覺),經常得騎側邊讓大腿而非髖骨承受道路巔簸撞擊,害我開始想也許19世紀上流社會淑女騎馬坐側鞍有實際上的理由,不僅僅只是迎合社會規範而已。
終於回到圓山附近,方才悠閒氣氛被逐漸逼近的河水氣味與車流噪音取代,圓山站今日不宜我們不想從那裡出去,於是繼續騎到新生公園,再繞回中山北路回家。
騎了這麼一圈來回約30km,在7-11休息喝可樂,大腿居然和肚子一起出現氣泡感!XD 不過鐵手鐵腿鐵屁股都在兩天內痊癒,看來夢幻國度單車之旅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囉~
(註一)一般鐵人三項意指慢跑、游泳、單車,我則拿來戲稱三項單車後遺症:鐵手、鐵腿、鐵屁股 XD
圖說:都在關渡碼頭拍攝,抵達必拍紀念照,誰知道下次還有沒有勇氣騎去關渡?
Cycling in Taipei: Between Taipei and Guandu 基隆河左岸關渡河濱自行車道
Tuesday, April 15, 2008
[Travel] Cycling in Taipei: Jinmei & Muchia Riverside Path 景美木柵河濱自行車道小探險
上週末莫名瑣事纏身,原本計畫到一半的大稻埕淡水寫意之旅只好臨時輟止(註一),換成景美木柵河濱輕鬆小探險,路程既近又不花時間。
木柵河濱自行車道我還是第一次去。
之前一直都騎到自行車道終點景美橋處便折返,但這次卻意猶未盡,便跨過景美橋,想說那麼多人騎過去應該有專用道,就闖闖看吧~
木柵河濱自行車道騎起來安靜愜意十分悠哉,也可以從河邊住宅明顯觀察所謂生活水準貧富差距。某段老公寓建築設計極差,各層樓排水居然以水管掛下排入河中,我們騎到一半還有人潑水下樓 囧
不過,連接景美與木柵兩條自行車專用道中間,世新大學前景美街和木柵路一段,卻是路狹車多又沒有人行道的殺手路線,公車連續從身邊轟隆隆呼嘯而過實在有點害怕呢~Orz
而且木柵方向車道似乎尚未完成?我們騎到一半就有人好心提醒,過不久果然望見鐵皮圍籬死路一條了~
Cycling in Taipei: 景美木柵河濱自行車道
(註一)其實我看了台北自行車道圖半天不太懂,大稻埕至淡水路線是否就是八里左岸那條?要走哪座橋去對岸呢?
(註二)Google Maps似乎有點問題,明明畫了3條路線,embeded之後硬是剩下2條,永福橋到景美橋那條被吃掉啦>.<
相關文章:
Cycling in Taipei: City Splendors 台北城市逍遙遊
Cycling in Taipei: Riverside Path & Dihua St. 河濱迪化街之旅
Shopping A New Bike 單車新購之旅
Sunday, March 16, 2008
[Map] Not Accurate at All Google Maps Taiwan
View Larger Map
昨天為了去聽陳惠湄藝術講堂:平義久的"神聖之音系列",我第一次在台北迷路。
原因是,我太相信Google Maps搜尋結果了。
看過cakecat blog的Map標籤文章,應該可以了解我是徹底Google Maps愛用者。Google Maps的美國和日本地圖也的確不負所望,精確至極。然而,Google Maps Taiwan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地址「北市南京東路一段31巷6號」搜尋結果顯示在綠色地標位置(因為搜尋結果無法embeded,我另外插上地標表示),但是實際地點卻是藍色地標!兩個地點完全在不同街區,單雙號分明對立,真不知道Google Maps是買了多不精確(或老舊)的台北地圖才會搜尋出這種結果 囧
結果,在林立的酒店花街店標「貓」「麗立」和「紅頂藝人」中,我徒勞無功地尋找文化基金會招牌,地址明明標示六樓四處卻看不到超過五樓的建築物,午後時分一旁走過畫著豔麗藍眼影短裙中年女子,窄巷中貨車時速40km呼嘯而過,我打手機向同學求救時還有怪老頭穿著圍裙頻頻靠近Orz
拜託Google Maps Taiwan Search Result可以精確一點嗎?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Life] Chinese New Year 2008 過年

已經3年沒有回台東過年了。
以往過年長途跋涉開車下台東是每年必定行程,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還沒完工我就去過,至於花東海岸或山線公路、太魯閣、三仙台、池上、知本,去的次數多到只要班級旅遊畢業旅行提議花東行程,我一定舉雙手反對!拜託,不要再去了Orz
不過隨著爸爸一輩年紀漸大,大家都開始覺得長途開車對身體負擔太大,阿公阿媽也得大費周章打掃買菜準備,回鄉過年百弊無利,於是前年春節假期全家族便在台北會面,而去年寒假我人在美國,姑姑和表妹去了北海道,據說根本沒有過年。
今年原本也計畫在台北過年,但是阿公不僅一向討厭台北濕冷天氣,最近更是感冒生病,一直在機票買與不買間猶豫不決,最後過年前5天終於說要待在台東。我已經二年不見二老,預定接下來二年也不會在台灣過年,只得變更所有計畫,全家打包行李除夕當天開車回去。
我一向容易暈車,每年都靠暈車藥外加不吃不喝昏睡撐過北宜蘇花的長途車程;但今年因為雪山隧道通車而輕忽了蘇花公路的威力,沒吞暈車藥結果一路上吐了5次,爸爸只好慢車開了8小時終於抵達台東阿公家(開快一點6-7小時就到了),卸完行李我立刻倒地不起昏睡到晚餐時分 囧。

因為除夕當天才下去,來不及準備晚餐,年夜飯便在娜魯灣飯店解決。
老實說台東真的沒什麼好餐廳,連娜魯灣這種五星級大飯店都一樣。
我們訂的是2樓中式餐廳「翠園」每人NT.800(不含服務費)的除夕五鼠臨門套餐,除了前菜海蜇皮加薄薄二片烏魚子,以及排翅湯品外,其餘豆酥鱈魚、蝦仁炒飯、羊小排等等似乎都使用同一鍋油蔥酥調味,吃起來味道完全一樣且口味極鹹,我完全依賴菊花普薾茶解膩;而且菜餚全數半冷不熱,連溫過的盤子摸起來都比較燙些 囧
最誇張的是鳳梨蝦球,每人配給2球蝦仁和4片罐頭鳳梨份量奇少(美乃滋倒是滿滿地沾了很多),而且蝦球裹粉口感粉稠黏牙,感覺根本沒有炸熟!本來還以為是蝦子有問題,但我咬了一口後把粉皮剝去,吃起來便是正常蝦仁,真是料理手法不佳白白浪費了新鮮草蝦。甜點桂圓紅棗甜湯冰涼上桌,以冬季甜點而言算是相當奇怪的安排,結果因為太冷了大家都喝不完,只有西瓜葡萄哈密瓜水果拼盤吃得挺高興。
另外,娜魯灣的服務態度雖然親切週到,但流程也有問題。由於我們人少不划算,訂的不是一般算桌的合菜而是單人套餐,菜餚都是像西餐那般每人一份擺盤分好才端上桌。照理說這種套餐應該會等前一道用完再上下一道,菜餚才不會因為來不及食用而冷卻,但是娜魯灣的侍者卻接連不斷猛力端上5道菜,又頻頻詢問是否要收碗盤,害我們吃得非常緊張,感覺也很像是一般小吃店快上快吃,想要趕快提高翻桌率那般,完全沒有大飯店等級服務品質。
吃完年夜飯大家都很不滿意(尤其是付帳的阿公 XD),接下來幾天就跟往年一般天天家裏煮,媽媽與姑姑各自大展身手,麻油雞、白菜肉丸、蕃茄牛肉湯、咖哩牛肉、麻婆豆腐、魚香炒皮蛋等輪番上陣,連姑丈都露了一手香煎雞腿排,便宜又好吃。

久久沒有返鄉過年,也有新的人生體會。
阿公阿媽年紀大了,體力衰退情況令人心疼,負荷不了家務事又不愛請人幫傭,平時都吃稀飯小菜或乾脆外食簡單打發,長期下來阿媽胃口奇差。然而,過年期間每天開伙變化菜色,大夥圍著餐桌談笑風生,聆聽阿公即席日語教學及日本戰國歷史講座,二老食慾都有大幅增長,我還是第一次如此深切感受兒孫滿堂的效果。
久不見面,當然也有很多笑話。
比如說,我今年相當罕見地帶了長笛回去,打算如同平日早晚照表操課。第一天早上阿媽正和姑婆通越洋電話,直狐疑為何垃圾車久久不離去,次日阿公更是一聽到聲音連忙拎了垃圾向外衝去,等了半天沒看到垃圾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我躲在樓上練琴。
阿公阿媽從來沒有聽過我練琴,頂多就是小時候家族聚會表演一兩首世界名曲,聽到高亢尖銳的樂音持續不斷,都以為是垃圾車音樂,全部人都笑翻天 XD
很久沒有覺得過年如此愉快,也許是年紀大了,嗯?
圖一:過年前的信義新光三越
圖二:台東阿公家,屋齡約30多年的洋房
圖三:阿公阿媽平時喝茶的日本風格茶壺茶杯,還有隔壁姑婆家種的A菜和茴香
其他2008台灣東部照片請見Cakecat's Picasa: Eastern Taiwan, 2008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Image works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2.5 Taiwan License.

Text works are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2.5 Taiwan License.